□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江平
□ 胡铮
天寒地冻,情暖“梨城”。
11月底,新疆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中心学校热闹非凡。正在这里进行维吾尔语实习的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官兵再一次来到这所学校,为30名“结对帮扶”的维吾尔族贫困家庭学生送来学习用品、助学金、防寒衣物和球类训练器材。这是该学院坚持18年为民族学生开展扶贫助学的一个缩影。
刚上初三的维吾尔族学生伊力哈木江,接过官兵资助的1000元钱,不禁热泪盈眶,他将一颗感恩解放军的种子深埋在心底:“你们已经连续资助了我九年,明年我一定努力考上市重点高中,以优异成绩来报答你们。”伊力哈木江的一番话,表露了这位15岁青年对解放军的深厚情谊。
时间回转到九年前,在一次学员给学生军训过程中,学员在与老师的聊天时了解到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伊力哈木江家境贫困,父亲患病常年卧床不起,整个家庭负担全由母亲一人承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学员第一时间向随队领导作了汇报。
当院领导走进伊力哈木江家里时,目睹了令人心酸的一幕:两间泥坯房,三代同堂,家无电器,床无厚铺盖。此情此景深深刺痛了这些解放军官兵,你50、我100,一个个抢着掏出身上的钱,派官兵到镇上买来被子、衣服和鞋子,送给他们一家。
当问及校领导时才知道,在这个学校里像伊力哈木江这样,家境十分贫困,一家人衣衫褴褛挤在一间简陋的房屋里的学生还有很多,泪水浸湿了官兵的双眼。“这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却还生活在这样的贫困之中。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院领导这样感慨道。
为此,该学院党委领导躬身践行,率先与10名贫困学生结成“一对一”助学对子,从小学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不仅如此,他们还多次分头走村入户,了解困难学生家庭情况,研究制定帮扶解困方案计划,明确细化扶贫助学相关事宜。
从那以后,他们每年8月至10月集中组织爱心捐款,送来学习用品、助学金和衣物,与受助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变化及学习生活需求,及时解难帮困;18年来,该学院采取多种形式,先后与180多名贫困学生结对帮扶,解决生活难题、助力家庭脱贫、辅导课程学习。
在该学院,每当党委换届、干部转业之际,还有一个特殊的仪式,那就是扶贫助学“爱心助学交接”仪式。详实交接帮扶学生家庭和学习情况,让“接班人”传承好“接力棒”。不仅如此,他们把扶贫助学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要求,做到每个支部有固定帮扶对象、每年有规定帮建任务,并通过主官亲自抓、小组成员分工抓、各支部配合抓、军地协同合力抓,逐渐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把资助对象一茬茬往下传,确保不断茬。
在哈拉玉宫中心学校的爱心捐赠纪录薄上,上面翔实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与中心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以来,连续18年开展“军民共建”“捐资助学”活动。如今,从哈拉玉宫中心学校,以优异成绩考上“内高班”的民族学生56人,考上重点大学的16人,脱贫家庭14人。
针对新时期民族群众新期盼,这些年来,学院不断拓展扶贫助学新举措,从单纯发放助学款发展到助学、助能、助志、助业的全程资助模式,给贫困家庭传授致富理念,送来“致富经”,引路子、教方法、搞帮带,一改以往单一的经济救助模式,向助学、扶贫、创业等全方位帮扶转变,逐步趟开一条“长期助学、结对帮困、助力脱贫”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