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道德底线是企业的职责,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包括了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
什么样的“爆款”都不能偏离社会责任的正道,不能逾越社会道德的底线。
□ 舟子
据报道,从11月27日起,不少用户在支付宝正在测试的社交功能“圈子”中,发现了大尺度照片。这些照片来自主题为“校园日记”“白领日记”等“圈子”。按照相关“圈子”的群规,只有特定人群——如女大学生、女白领等才能发布照片等相关动态信息;男性用户只能进行点赞乃至“打赏”。在实际使用中,“圈子”中出现疑似并非女大学生、非女白领等发布的不雅照片,“打赏”等功能设置也让人浮想联翩。针对引发的争议,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29日发布了内部信予以回应,强调:所有打擦边球嫌疑的圈子立刻解散;恶意发布突破底线图片的用户永久封号并永久不能注册。马云随后也回应称,阿里人应该自查和反思。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支付宝此次的回应比此前要彻底:支付宝官方微博28日发布消息称,基于支付宝的实名和大数据能力,一旦发现不良信息,支付宝都有能力在第一时间识别,并会采取措施进行分类处理,同时也会协同合作伙伴共创良性的社区环境。但这一回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既然有能力在第一时间识别,那为何那些“大尺度”还能够出炉并且造成了如此大面积的不良影响?如果不是“能力”的问题,那是否就是“态度”的问题:有意博眼球的出位营销?而性别固化的圈规无疑引发、加剧了此种想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尺度”也许不是该圈子的初衷,但它为此付出代价是在因果之中,谈不上有多么冤枉。如彭蕾在内部信的回应中所言:“有心也好,无意也罢,校园日记事件伤害了大家的感情……我们要向数亿用户传递什么信号……在所谓的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我们在选择做这事的时候,在确定运营规则的时候,在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做判断的时候,难道不曾迷失方向?难道不曾存有哪怕一丝丝的侥幸心理:打打擦边球无伤大雅?”
这种反思不可谓不深刻,较之此前只是管理员在责备上传大尺度照片的用户来说。此前,支付宝校园日记管理员发布消息表示:“很遗憾那么多女孩为了打赏而不停地发着自己的照片,更令人难以启齿的是,有些女孩竟然发出尺度极大的照片。难道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就是为了得到打赏吗……”并表示会严肃清理圈内环境。可既然明明已经“难以启齿”,为何还不明令禁止或是严惩不贷?这样的“遗憾”依旧令人遗憾。此外,谁知道那些发大尺度照片的“女孩”是真是假?而可以肯定的则是:女性的自尊又被这所谓的“女孩”给抹黑了一次。
如有评论言:维护社会道德底线是企业的职责,若要搭建社交平台,支付宝应加强监督管理,杜绝将平台变成人肉交易的工具,莫让生活便利的APP成为社会不正风气的滋生地。在我看来,这不但是支付宝的责任,也当是所有社交平台和APP的职责。身处“互联网+”时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加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相应的社会道德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此次的大尺度照片事件如果不是有意的“爆款”营销之举,那么就是性别意识偏差所致:首先,它让人有一种消费女性的感觉。女性成为被观看和评论的对象,接受点赞和打赏,而且点赞和打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信用水平,而这种水平主要靠消费金融活跃度来达成。一种很明显的你秀我赏的“买卖”姿态跃然眼前,以至于唯利是图的大尺度照片纷至沓来求赏,也就不足为奇了——其规则设置的动机与意义充满暧昧,所以,对于大尺度照片具有如此之强的吸引力也就不显得意外了。再则,它又一次让女大学生“躺枪”。因为如此圈规的缘故,很多的报道中都说是女大学生上传了那些大尺度照片,但那些照片的真实性如何证实?有人说,这些不少都是假图,打赏赚钱而已……造假屡禁不止、屡打不绝,不少行业在劫难逃,而在这样的圈规及其吸引力效应之下,大尺度照片顶着“女大学生”的名头纷纷出炉,无辜的女大学生可谓又一次遭遇了集体被污名化。
现代商业社会品牌竞争激烈,一着不慎,多年美誉也有可能毁于一旦。只有珍惜羽毛、勇于自省其身的企业才能越走越远,道路越走越宽广。产品的发展方向、路径是企业的自主选择,但有一点需要谨记:什么样的“爆款”都不能偏离社会责任的正道,不能逾越社会道德的底线,否则就是自毁长城,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