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1月14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飞向远方的“金孔雀” 将专设中学团委书记岗位 返乡创业新意多 “梦想点燃梦想”实现“女性帮助女性” 磨憨的“湄公河行动”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路顺风车”在此换挡加速

磨憨的“湄公河行动”

中外车辆有序进出磨憨口岸。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一带一路”采访组

清晨阳光刚刚洒落,磨憨已被汽车轰鸣声笼罩,延绵而至的昆曼公路再次恢复忙碌。

“对我们而言,‘一带一路’就是‘正在发生时’。”正提示各国游客或商人将大件行李放上安检机,26岁的海关工作人员吴佳莹说,这里的运营时间,已从几年前的8小时,变为“常常超过15个小时”。已在磨憨口岸联检大厅工作3年的“90后”女孩说,“通关速度已经创纪录,但也赶不上出入境总人数的持续增加。”

作为昆曼公路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2013年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口岸的出入境人员和车辆一直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去年开始,这里已是出入境人数百万量级的口岸了。”一位边检站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安检厅外,一辆辆分别挂着泰国、老挝、中国等国牌照的汽车,完成出入境手续后,开始驶上各自的梦想之旅——

向北,可经西双版纳、普洱、玉溪直抵昆明,全程不到700公里;往南,则进入老挝,在老挝境内行驶247公里之后抵达老挝与泰国接壤的会晒,过会晒—清孔大桥进入泰国,经泰国北部的清莱、清迈抵达曼谷。

“啧啧,不到一天可以从昆明到曼谷,做外贸的,谁不知道里面的商机?”已在磨憨摸爬滚打近10年的44岁女商人陈艳方说,土生土长的她,太了解这条1800多公里的昆曼公路在2013年12月全线贯通后意味着什么。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顶层设计中,云南被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磨憨成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正得益于其是辐射的节点——来自官方的定义是:“中国通向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重要通道之一、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佳结合部。”

“定位已明之后,就是要加快构建政策叠加、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成果对接、产业互动的联动发展机制。”云南大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刘稚教授说。

磨憨——这个位于云南最南端的边陲小镇,志在从边缘走向前沿的“湄公河行动”,已经开始。

“通关就要安全快捷”——开放,始于入口

“现在通关的速度,让我惊讶。”10月30日,一位刚刚办完入境手续的泰国游客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对我而言,也就是对中国边检人员笑一下的时间。”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他的中国旅途已经正式开始。

在磨憨口岸一站式通关服务大厅,边检、海关、检验检疫、运输管理、交警等5家单位集中办公,为来往人员车辆货物通关提供便利化服务。

快捷,正是这里的主题词之一。

“如果出境人员是轻装入境,10秒就可以完成一人的出境流程。”女边检警官陈金剑告诉记者:“磨憨口岸不仅是连接中国和老挝,还联通着中、老、泰、柬、越、缅,大家不把服务真正做到‘亲诚惠容’怎么行?”

此前,针对来自东南亚旅游团出入境高峰,边检站就推出网上预检、大型团分流、登车验放等通关便利化措施。

通关追求安全快捷,也意味着联检中心工作时间与工作量的增加。

2014年,吴佳莹初到勐腊海关,工作时间是早8:30到下午5:30,以及晚7:00到晚9:30两个时间段。

“那时,与同事一起吃过晚饭,还能有时间散步回到岗位。”吴佳莹笑着说:“现在基本养成了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用餐习惯。”

因为,这里的工作时间,已经扩展为早8:30到晚9:30。

与此相对应,磨憨口岸的出入境人员总数,已经从2013年的75万多人次,在2015年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16万多人次,今年预计将达120万人次以上。

在磨憨口岸,视自身为开放的窗口,已是参与联检5家单位的共识。

2015年大学毕业后,洪爱萍就成为勐腊县检验检疫局磨憨办事处工作人员。

10月份,洪爱萍和同事就从一批入境水果山竹中,检测出有害生物新菠萝灰粉蚧。 “这种寄生虫对人体无害,但对植物是毁灭性的,吃完随手一扔,如果附近有果园,就会爬上果树,定植。一旦传播入境,将会对我国南部地区水果、蔬菜、花卉等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说到自己的“战果”,洪爱萍挺得意。

检验检疫的业务量,一直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对洪爱萍而言,在大货车上爬上爬下,已是家常便饭。“每天都要爬至少两辆,还要采集矿产品样品,几次下来,鞋子就报废了。”指着刚刚驶进货场的大货车,洪爱萍说。

“站在‘一带一路’的前沿,做到通关就要安全快捷,是我们的责任。” 陈金剑说。

“到国外去种菜”——创新,扎根民间

“我们现在说自己是‘跨国企业’。”31岁的傣族妇女依为笑嘻嘻地说。

在老挝,依为的果蔬专业合作社已经租下1000多亩土地,专门种植蔬菜,加上在国内土地的产量,可以向山东寿光、郑州、重庆等地的批发商稳定供应各类蔬菜1500余吨,实现利润200多万元。

在磨憨曼庄村,依为是第一批把眼光投向境外的农民企业家。如今,农民自发去境外租地开展种植,在当地已不是新鲜事。

“不过,我们算是早些进入,与老挝那边有了更多信任。”说起当初,大着胆子去国外租地种,依为掩饰不住地自豪。

地价相对便宜,是依为“到国外去种菜”的理由,但当地农田管理技术的缺乏,也成为依为遇到的第一个瓶颈。2012年才开始创业的她,靠着妇女小额贴息贷款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但并不是“种植高手”。

怎么办?

依为只有一个办法——学。“自己学,还要带着社员们一起学。”

如今,一直谦称“我哪算得上专家”的依为,走在基地里,已经可以一眼瞧出,这株菜肥少了、那片地缺了什么元素……

“必须要多想些办法,才对得起信任我的村民。”依为说,如今合作社已经不是当初5个人的时代,除了雇佣的员工,还有200多户遍及勐腊4个乡镇等着她下达订单的农户,“当然,还有要求越来越高的收货商。”

“守着磨憨这个黄金口岸,我们应该试试把菜也卖到国外去。”看着口岸的方向,依为轻声说着自己想了很久的愿望: “我希望,不久以后,不仅北京人的餐桌上会有我这里种的菜,曼谷人也能吃上来自中国的蔬菜。”

“生意要做到印度洋边”——发展,与国合拍

地处前沿,磨憨处处透着些国际范儿。

小镇的核心道路只有一条,双向4车道,名字指向明确——东盟大道,两旁招牌林立的商铺,昭示着这里已是商人们追逐财富的根据地。

“我就是跟着磨憨一起成长的。”2007年就来到这里的女外贸商陈艳方说。她清楚地记得,直到2012年,街边一座3层楼、包含7个门面的商铺,年租金只有7.5万元;现在,只有3个门面的商铺,“哪怕是友情价都叫到了15万元。”

如今,陈艳方的主营业务,是工业原材料进口和水果运输包装服务,10多年的深耕,她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其公司年缴纳关税额已超过500万美元。

“但这还不够,在磨憨这些年,已经让我打开了眼界。”从当中学英语老师、办汽修厂、做口岸报关员到如今的成为外贸公司老板,经历丰富的陈艳方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走过口岸,去东南亚试试自己的能力。

“其实,布局从去年就已经开始。”陈艳方说:“我觉得,‘一带一路’带来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国家鼓励我们走出去。”身在边陲的她其实早已注意到,在今年4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其实已经明确指出,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

如今,跟随国家投资的引导方向,陈艳方的企业已经入驻泰国清孔国际物流园区,“也许不久以后,我就可以把生意做到印度洋边了!”

离磨憨口岸不远,一大片工地正热火朝天。

当地人都知道,那是从玉溪到磨憨的铁路正在建设中,全长507.4公里,总投资500多亿元,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160公里,建设工期为6年。

这条与昆曼公路走向大致相同的铁路,其实暗含着云南融入“一带一路”的更大期待——作为泛亚铁路东南亚段中线的国内段,玉磨铁路往北将连接昆明,从磨憨出境后,则将经万象直抵曼谷。而东线经河内、胡志明市、金边至曼谷;西线经瑞丽、仰光抵达曼谷,交会后,还将继续延伸至吉隆坡,最终到达新加坡。

此外,勐腊支线机场也已经开启选址工作。

陈艳方最近已经在和生意伙伴们念叨:“水、陆、空、铁都在磨憨交汇,我们物流速度迟早会比现在快好多倍,业务面也可以继续扩大了。”

居于大江之畔、大道之上,聚集在磨憨的“半边天”,正沿着“一带一路”追寻梦想。

这个梦想,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记者 王长路 周玉林 姚鹏 任然)

记者手记

出国?就是串门!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一带一路”采访组

西双版纳勐腊县的边民家中,墙上挂出一幅详尽的中南半岛地图,几乎已成标配。

交流中,“丰沙里”“南塔”“乌多姆赛”等多少有些拗口的地名,边民们往往脱口而出如数家珍,与说起左邻右舍并无二致。对于驱车十来分钟就能完成跨境的当地人而言,老挝、缅甸、泰国通常被称作“那边”。出国?似乎与平日的串门并无二异。

在磨憨口岸,边民们走出国门更加方便,普通游客需要备好护照、办理签证,潇洒地亮出边民证后,骑着摩托一溜烟就已到达境外,过去看看“那边的老朋友”或是通过边民互市做些小买卖。

碰到一位哈尼族女孩,这边说着带有云南口音的普通话,回过头去与身后的朋友,一连串让记者云山雾罩的语言瞬间无障碍转换,一问才知道,她也是边民,在老挝开着一个小饰品店,对话的,是她雇的老挝阿卡族员工,查询后才知道,这只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国家的称谓不同,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哪还会有障碍?

这是在边境线上采访,极易遇到的场景,更会对云南与接壤各国人民同根同源的说法,有了更真实的体会。

不经意间,许多边民已默默成为中国民间外交大使。

这是中国外交上的软实力。说起与人打交道,女性恐怕更具有天然的优势。在中老边境线上就能发现,因为语言相通,两国女性们聚在一起时,会自然而然地说到温馨且极易产生共鸣的生活话题,文化的传递,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孕育出丰硕成果。

这样的热络,传导至国与国交往的层面时,一定会带来更多天然的亲近感。

“一带一路”是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中国与沿线各国要实现在新丝路上和衷共济、相向而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间往来,无疑是大大的加分项。

(记者 王长路 周玉林 姚鹏 任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