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1月12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精神的原乡 诗意地栖居 飞奔的视觉意象 转动人生的万花筒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神的原乡 诗意地栖居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周丽婷

到上庄去走走看看,是我这两年很强烈的一个梦。

上庄,不是什么名山大川,而是燕山皱褶中一个极其普通的山村。在深秋里,我终于成行。

峰峦逶迤的山,静谧流淌的河、红遍枝头的山楂林,像一幅幅油画在眼前一一闪过。突然,一座木桥上挂着的书写“诗意桃源上庄梦,遍地陶公笔耕田”的条幅引起我的注意。

上庄,到了。

那长长的的诗墙,是山村独有的风景

沿着村里十里溪沟蜿蜒而上,潺潺溪水里的岩石上,绿树掩映的崖壁上,镌刻着一句句诗行。

再往里走,赫然入目的是“上庄诗歌园”。李白、杜甫……普希金、雪莱,古今中外十位诗词大家,穿越时空,“相会”在这美丽的山村。他们“环坛端坐”,殷殷诗话。

对面像一袭水袖,“舞动”出近百米长的的诗墙: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那一个个字,如凿般冰凉、坚硬,触及心底,发出砰然的弦声。

就在这青山绿水间,我与李白、杜甫、李商隐,艾青、臧克家、贺敬之,还有雪莱、叶芝、海涅……这些仰慕的大家“不期而遇”。一时间,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

诗歌,好像这满山郁郁葱葱的树,在这山村里自由地 “生长”出来,形成了又一道独特的风景。

诗墙,正在延展,变成一本本花岗岩砌成的 “打开的书”,矗立在村路边上。

村里人说,待你明年来看,会看到六公里长的“诗廊”,会有上千首诗歌。是啊,这就是一个用诗歌装扮的村庄!

那如墨般的深潭,是不竭的文脉

诗,让一个小山村“飞”了出去。是诗歌成就了上庄,还是上庄成就了诗歌?

著名诗人刘章,上庄里第一个走出的诗人,会告诉你答案。

“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羊儿肥,草儿鲜,羊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

这首《牧羊曲》描绘的正是他美丽如画的家乡兴隆县上庄村。1956年,刘章以“农民诗人”的身份迈进诗坛。走出乡村的他,笔触却从未离开这片土地。

“上庄是我的生身之地,灵魂的家园。在外人看来,不过是野山、杂树、白云、青草、走兽、飞禽,忙忙碌碌的山民,而在我,是诗、是画、是经、是史!那是让诗歌开发的圣土,那是喷发情感的老井!它是我采不尽的富矿。”刘章曾在诗集《诗上庄》自序里这样写道。

继刘章之后,又走出了承德市作协主席刘福君。他和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联袂为上庄量身创作了村歌《我的上庄》,“小河轻轻淌,鸟儿把歌唱,春来山花笑,金秋果飘香……”

这个小山村至今已走出了4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6位省作家协会会员。

青草野花、飞鸟流云赋予了这方土地灵性。但在村里人看来,还有更为神秘的“力量”。在村子接近尾端的坡下有一处潭水,来时村边流淌的河水青绿青绿,可这里却如墨汁般黑。

“你用手捧一下水。”一个村民说。我便照着做了,黑色的水到手里却变得异常清澈。

“我们叫它洗砚潭,多神奇!这就是我们村为什么出那么多文化人。”村里人像是自言自语,也像是在向我“解密”。

是啊,世界的玄妙,我们无法厘清,但人们怀着美好的夙愿相信神明,相信这是上庄村的文脉所在,并以虔敬的心去膜拜,有谁会质疑、否定呢?

那长长短短的诗行,是浸透着爱的生活

静谧得不见一丝涟漪的洗砚潭的水,在不竭地流动着。宁静山村的文化气息也在一呼一吸中氤氲开来。

2012年,刘福君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为村里建设诗文化广场和文化墙。2014年9月,首届“刘章诗歌奖”在上庄举行,两年一次。同时,国际诗歌论坛在上庄开坛,两年一次。每周村里都有赛诗会。

刘福君说:“作为一名从上庄走出去的文化人,对乡亲们最好的回馈莫过于播撒文化。”

这是滋养诗人的生命沃土,是诗人的精神原乡,是浓郁得永不散去的乡愁。诗人们又将“种子”播撒回家乡。

“让诗歌来自乡村又回到乡村,让更多的人读诗懂诗爱诗。试想,村民每日上山下山劳作,哪怕抬眼看一句诗,顺路念一行诗,就在无形中吸收了文化也传播了文明。上庄的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一路看一路背诵,把那些优秀的诗句记下了,他们将和诗歌一起做伴成长,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其中一些孩子,长大后也会开始写诗。”作家张抗抗看到初具雏形的“诗上庄”,惊喜连连。“在这里,诗人不再神秘,诗歌不再遥远,诗歌成为乡村生活的一个有机体,就像山泉水那样点点滴滴地渗入村民之心。”

时间的浸润,“种子”已经“遍地发芽儿”。

我遇上刚从地里摘山楂回来的张书华, “我喜欢读诗,徐志摩、普希金的都喜欢。前两天,儿子又给我推荐了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段时间收秋太忙,晚上回来就背。”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铿锵的声音盈满小屋。

“你又会背什么了,你又写什么了?谁的诗歌意境好?”上庄人凑在一起会这样“交流”。

“前些日子,下着小雨,我在地里一边干活儿,一边想,一首《我是农民》就出来了, ‘我是普通的农民,土地是我的生命,地里有辛苦,地里有欢乐,风里雨里,泥里汗里,实实在在创出一片天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诗意染红了她的脸庞,她热情高昂地分享着关于诗歌的种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刚开始看了两篇没有感觉,我就多读几次,慢慢就领悟了。诗歌教会一些做人的道理,诗歌带来积极向上的好心情,心情好了好运来,好运来了好日子就来。”

诗歌,是上庄人屋檐下、灶台边、田垄上、树荫里的生活。从牙牙学语的幼童,到沧桑的老人,读诗、写诗,诗情诗意渐渐融进上庄人的血液里。

诗歌,给上庄人带来自由、奔放、率真,也带来快乐、美好。

“诗歌让我们的村子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味道,我们欢迎更多的人到我们村做客。”53岁爱读诗、写诗的葛秀云说。

有歌唱到,“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山清水秀的“诗”上庄,没有时间的匆忙,无关功利的浮躁,这里的日子从容不迫,会安抚你长草的心灵。在这里,你可以听山间鸟鸣,看草绿花红,还能和“她”一起吟诵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