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云
国庆长假,手机上的一堆微信群有两个格外热闹,一个是母系家族群,一个是小学同学群,热闹的事由都一样:招呼聚会,游山玩水。先是讨论如何在游人爆棚的节日找个僻静处,然后就是晒出各种聚会照片,在我看得眼馋之际,有人就向我抛个问句:“何时回杭一聚?”
此类群中热闹,不仅是国庆,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周末,都会出现,春秋两季尤盛,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只能远观暗羡,心中痒痒。杭州人爱呼朋唤友、三五成群,结伴游湖、爬山、泡茶馆的传统,在我这些亲戚、朋友、同学的身上显露无遗。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在全民出游的今日,哪个城市的人不是如此纵情山水,何来传统之说?
但我自有理由。假如时光倒退四五十年,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会有多少中国人喜欢将时光消磨在山水园林间?答案恐怕会令现在的年轻人不解。在那个饱暖尚忧的年代,绝大多数人都忙于为温饱奔走,哪有闲情游山玩水,但守着一湖碧水、满目青山的杭州人却似乎是个例外。虽然每周只有一天休假,一月只能吃到半斤肉,孩子的膝盖上常常打着补丁,杭州人却仍然要忙里偷闲、带着干粮零食,携家带口地去西湖边游逛。
以我为例,出生于60年代的我,童年时就被父母、亲戚们带着,去“耍子儿”(杭州话游玩的意思),游过无数次西湖和周边的园林、寺庙,在玉泉、花港观鱼儿戏水,在灵隐寺一遍遍数佛像,在平湖秋月看荷花,顺带摘片荷叶回家做粉蒸肉。及至上了小学,每年春秋两季,学校都会组织远足,不是去爬山、野炊,就是去西湖划船。当然,没有旅游大巴,也没有人身保险,来回都是徒步,否则就不叫远足。记得五年级那次春游划船,六人一条船,全是我们自己划,到达三潭印月,一个男同学弃船登岸时,不小心竟掉进了湖里,幸好湖边水浅,他只湿了半身。有惊无险,老师不以为意,家长也决不会告学校安全措施不当,春游、秋游年年搞,师生玩得不亦乐乎。
上中学时,已是70年代后期,世风渐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谈古典诗词,尽挑些跟西湖有关的古诗名词,什么“一株杨柳一株桃,红绿相间五里摇”“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讲完诗词意犹未尽,便带着我们去凤凰山寻访南宋遗迹,去孤山感受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逍遥,去岳坟缅怀一下爱国名将。
待到80年代,忽如一夜春风来,西湖边茶馆竞相开张,爱闲游的杭州人更是有了新去处,三五成群泡在馆中,侃大山,打扑克,视作时尚生活。那时在上海上大学,寒暑假回杭,就是被同学喊去挨个泡茶馆。曾带一位上海同学到杭州玩,她说,你们杭州人太闲散,小富即安,缺乏上进心。
当时竟深以为然,却不明白故乡何以有如此悠然散淡的姿态?杭州人何以有钱无钱都爱闲游?很多年以后,读到南宋历史,知道了故乡曾作为南宋都城的“自古繁华”,从林林总总的著述与史料间,也抽离出几丝杭州这座城市走过千年依然固执的传统和习俗,忽而为杭州人无论贫富、不问时代、闲游不止的习性,找到了出处。
南宋临安府钱塘人士吴自牧,在他所著的《梦梁录》中说,每到正月,“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到了中秋节,则是“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此种过节时“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游山玩水、举家吃喝的都市风俗,在这位古杭州人眼里,是“虽陋巷贫窭之人”,也要“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当年的杭州人以“彩舟画舫”,在西湖上游宴,“随处行乐”的情景,吴自牧更是以为“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而北宋京城汴梁的金明池,据学者考证,是对公众择时开放的皇家园林,也被认为是古代的城市公园。金明池在北宋灭亡后迅速荒废,但南宋站稳脚跟后,临安城里又渐渐建起各类皇家和私家园林,据说皇帝的御花园和皇室贵族的园林有20多处,私家园林则有120多处,西湖周边,特别是现今南山路和北山路两侧更为集中。皇家林苑和北宋时一样,也是“每岁春月,放人游玩”。
在中国的王朝史上,宋朝似乎是唯一向公众开放皇家园林的朝代,我猜想,或许是赵家皇帝几乎个个富有艺术气质,对山水之乐情有独钟,即便山河破碎,王朝倾覆,也秉性不改,以至愿意开放皇家园林,让臣民们一边感受皇恩一边尽情地玩。天子脚下的杭州人占尽皇城之利,又得西湖美景之助,于是闲游成风,和风雅皇帝一起,上演一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侈靡”图景。
做此猜想并非全无根据,近年有学者考证,在临安参与游园活动的,不仅有皇帝、官僚、文人士子,也有平民百姓、外国使节,可谓全民一起闲游。游园活动的内容也很丰富,可以观赏山水花木,观看表演,也有社交性的宴饮,还有祭祀、宗教崇拜等仪式性活动,这看上去很像今日的花展、庙会、嘉年华之类。如此丰富又周而复始的游玩,足可培养出一种对于闲游的爱好和习俗。
看来,杭州人有钱无钱爱闲游的传统是来自南宋临安遗风,此种风尚居然历千年不改,21世纪已然国强民富,“陋巷贫窭之人”也已鼓起腰包,自然更要把浸润在骨子里的传统发扬光大,今日杭州也便成为一座日益精致、渐趋完美,还不收门票的旅游名城。杭州人用一颗爱闲游的真心,一种爱闲游的情怀,打造出了最适合闲游的城市,也算是种豆得豆,没有辜负千年修得的天性。
至于杭州人是不是因为爱闲游而小富即安,缺乏上进心,杭州如今呈现给世人的模样和名扬天下的马云,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也证明我年少时对故乡认识之偏狭,不过我很乐意看到自己错了。不管怎样,只要想到一回故乡,有钱无钱都能尽情闲游,心中便有隐隐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