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0月2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调查 彩虹, 升起在三川的天空 女子中学“重回”南京 致力培育智慧女性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彩虹, 升起在三川的天空

课余时间,支教者们为学生们组织辩论友谊赛。

编者按

从2007年至今,大学生支援西部教育的“彩虹行动”已经走过十个年头。一批批年轻的大学生,从四面八方奔赴西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挥洒青春和理想,播种知识和希望。贫瘠的土地,因为他们的到来,有了一次次的悸动。十年过去了,“彩虹行动”已经从一个小小的芽苗长成一棵棵小树,扎根在西部。在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许多孩子的心中,也燃起了一盏盏眺望远方的灯。

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结识了今年刚刚支教归来的几位女大学生,在采访中听到了她们口中的支教故事。今天在这里分享给读者,让我们随年轻的心一起感受……

用心影响心,用爱唤醒爱

——本报记者对话支教大学生魏楠

记者:彩虹行动是怎样的一个组织?

魏楠:彩虹行动是2007年4月由青海民和县三川地区大学生联合外地优秀大学生共同发起,旨在凝聚全国优秀大学生以及各社会机构的力量,致力于贫困地区中学生的教育扶贫活动,助力青海东部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并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领袖。每年在全国甚至全球顶尖高校大学生中招募出色的志愿者组成团队,赴青海海东地区民和县三川地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和社区改善活动。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了有关组织以及许多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关注。

记者:据说彩虹行动志愿者的选拔也很严格,都有哪些选拔要求呢?

魏楠:每一位志愿者加入彩虹都要经历层层选拔。彩虹行动志愿者的选拔分为三轮:第一轮是简历筛选;第二轮是笔试答题,笔试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志愿者对支教的认识、对教育的一些看法;第三轮是试讲环节,北京、上海、天津三地采取现场面试的方法,由历届志愿者构成评委团进行面试,其他地区的大学生采取网络面试的办法进行选拔。从第九届彩虹行动开始,加入了志愿者前期培训,志愿者需要在正式开课的前三天到达官亭,前期培训主要是加强志愿者对当地教育情况、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以及加强志愿者之间合作的默契。

记者:志愿者在当地如何开展工作?

魏楠:我们日常的教学分为两大块: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高考进行的一些针对性训练和学习方法的传授;素质拓展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自己的志愿者老师。志愿者老师几乎人人身怀绝技:有的志愿者会弹吉他,通过吉他的弹唱让孩子们走进音乐的世界;有的志愿者来自法律专业,普及法律知识,让孩子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有的志愿者热爱小说,课堂上妙语连珠,给孩子们打开一个文学的窗口。

记者:从支教中你收获了什么?

魏楠:我去年支教到了官亭,我带的是语文课。语文这个科目,最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记得我在讲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说:人生当中总是有很多的不如意,甚至可能会让你觉得很绝望,所以,真正的勇士是认清绝望,然后反抗绝望。我讲完这一课之后,一个孩子晚上给我发短信说:“老师,谢谢你给我上了这节课,我的父母亲戚都觉得我考不上大学,久而久之,我也接受了这样的看法,觉得我自己读完高中之后找一个地方打工就可以了,但是今天上了这节课,我觉得,我不能甘心认输,我要反抗绝望。”当时我眼睛就湿润了,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吧,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我们没有办法奢求每一个孩子都会改变,但是只要有一个孩子改变,那就是值得的,我觉得这就是支教的意义,就是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世界,用心影响心,用爱唤醒爱,给与他们生活的力量和应对挫折的勇气。

这些学生都是自己的“亲孩子”

□ 吉林大学哲学专业二年级 王璇

下午三点从北京乘上火车,经过大约一天一夜的路程,7月27日傍晚,怀揣着期待与忐忑,我终于见到了梦想中的青海三川官亭中学。

“这是一个谈及梦想不会被嘲笑的地方,在我的心中,由于母亲的影响,早早地就播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种子,尤其是在这次支教报名时,我就想如果能够来到青海,把我所接受的教育传递给西部孩子,传递给这里的留守孩子们,我的梦想也算能实现。”我还记得刚来时的热血沸腾。

经过了为期三天的教师培训、学生选拨、分班考试等程序后,我很荣幸地成为了高一预科班班主任兼文科班的数学老师,好像这些学生都是自己的“亲孩子”,我也自然有了“亲妈”的责任与关爱。

祁萍喜是班上不起眼的一个女孩,一天晚上我接到了她的电话,电话那头道:“老师,我是祁萍喜。从明天我可能不能去上课了,因为我住在山上,每天到校唯一的那趟车,从明天开始那个叔叔不送我们了,我下不去山。但是,老师,我能去就一定会去。”听到此,我心里隐隐作痛,说:“萍喜,要是实在来不了,可以不来了,个人安全第一……”我絮絮叨叨地叮嘱着,眼角不自觉地流下泪水。第二天,我如往常般走到教室,第一眼就看到那个熟悉的笑容。我不知道哪句话给了萍喜鼓舞和动力,她克服一切又回到了学校,又坐在了教室。

我们支教时,官亭中学的数学教学采用重复授课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注意力常常无法坚持到45分钟,更接受不了高中高强度的授课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我放低自己课上的难度,多鼓励学生到台上练习习题,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兴趣感。

今年,已经升入大二的我第一次收到了来自三川学生的特殊礼物:那封厚厚几页纸的信,有学生对我的想念,有对自己努力考大学的信心和执着,有看到人生希望的憧憬。一下子,我的思绪又飞回到了黄土高坡,他们淳朴的笑容像一颗颗星星般明亮,温暖我的世界,丰富我的记忆……

支教让我看到笑脸背后的忧伤

□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王韶菲

我来自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一个像民和一样的县域;父母是高中老师,一个像官亭土族中学一样的高中。

环境的相似或差异只是支教活动的背景,支教的核心是“人”。于我而言,讲台早已不再陌生,对教育教学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与经验,所以开始时把重点放在了课程教学上,想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业帮助。但渐渐明白,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小部分在于学业辅导和提升,大部分在于大学生与高中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秋季开学两周后,小青告诉我她的地理成绩由中下等进入了前十名,自己也爱上了地理课,这个消息让我激动难眠,为她也为自己,这让我坚信,支教的意义存在,且远不止于此。

在三川地区,青少年虽然学不扎实高中知识,但是民族文化却传承得极好。每个土族学生都会大方地唱歌或跳舞。曼妙舞姿之外,殊不知,多少笑容灿烂的少年,心中都隐藏着一个悲伤的故事。比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十分严重,刚强的女孩子其实在家备受冷落和责备,还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比如,家中的父母和大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只有小儿子在家上高中,放假回家后他便自己生活,同时照看着家事和田地;比如,从小父母离婚,女孩在姥姥家生活,为了不惹家人烦,自己埋藏心事;比如,哥哥成家、父母年老后,没人再负担小女儿的上学费用,女孩靠助学金苦苦支撑……

交流带来理解,原来看似健康的少年,内心却千疮百孔,而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还守护着梦想、不断克服困难。在短短21天里多给予他们一份温暖和鼓励,是我们能做到的点滴。

总有一些细微的改变在悄悄发生

□ 南开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 赵航

到官亭的第一天,已是傍晚。

晚饭是稀粥加馍馍,而那又干又硬的馍则是每天的必备食物,洗漱则是用大桶打水回宿舍。刚到便被告知停电,看看没电了的电脑和手机,期待着明天能恢复正常,便睡了过去。这是支教生涯的第一天。

几天后,迎来了我们的学生。我是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我们班人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后来越发少了,到最后,常到教室的也就十个上下。若有人问我,那些孩子怎么样,我绝不会说,他们都好可爱,睁着大大的眼睛,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我们班二十几人,真正一心一意来学习的,也就六个而已。其中有个男生,永远坐在最后一排,极少主动说话,但是他做的笔记比我的教案都要详细。

然而其他的孩子,并不符合我们对于贫困地区孩子的刻板印象。一些孩子自愿报名来参加彩虹行动了,却常常旷课,很多时候,我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怒气的。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既没有表露出不满足,也没有强烈要改善的愿望。对于学习,大部分人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却缺乏改变的内驱力。

班上有个男生,第一次听写单词,他几乎全错。我拿着他的作业纸去找他,才知道,他是几乎只会ABC,从第一次接触英语开始,就已经自我放弃了。我让他来找我,单独给他补习。在学校废弃的小花园边读课文,那天我教会了他第一篇课文,他什么也没说。

后来这个男生的一席话,却让我哭得停不下来。他对我说,“老师,我要谢谢你,这是我第一次读出来一篇英语课文。”那一瞬间,一种自己的孩子学会了走路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从此我不再怀疑支教的意义,也许表面上看不到什么变化,但是我知道,总有一些细微的改变在悄悄发生。(稿件由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周丽婷统筹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