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0月2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讲述妇女/性别研究的创新故事 探讨女性学学科建设 聚焦性别与公共政策 国际连线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4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讨女性学学科建设 聚焦性别与公共政策

编者按

10月15日~16日,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和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女性学系十五周年“女性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暨“性别与公共政策”研讨会。海内外约120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女性学学科发展”和“性别与公共政策”主题展开研讨,在对女性学学科建设展望的同时,关注公共政策与妇女权利的保障现状。

■ 张严心 魏开琼

10月15日~16日,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和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女性学系十五周年“女性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暨“性别与公共政策”研讨会。来自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妇女报社、中华女子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中国内地高校研究机构和实践领域等海内外约120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女性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建设”和“性别与公共政策”主题展开研讨。

女性学学科建设、研究与教学

本次研讨会在回顾女性学学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女性学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对如何推进女性学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设想。与会学者主要从社科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就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女性学研究与教学进行阐述。

首先,从社会制度的宏观层面把握女性学学科建设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杜芳琴教授表示,女性学新目标应为研究精致、学术精专、知行精准。清华大学肖巍教授从哲学建构入手重新思考女性学概念,认为女性学作为应用学科应注重应用,并具有秉持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初衷,以改造社会,创新社会环境,谋求创造女性发展为己任。美国密西根大学王政教授从妇女/社会性别学的学科建设出发,讨论了妇女/社会性别学在阶级/阶层分化及市场经济等相互交织的力量下推进性别主流化所要面临的挑战。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魏国英教授关注女性学内在学理建构和外在学科建制,指出建构以性别分析法为核心的女性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应该“选取、改造和转化相关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为女性学所用’的研究方法”,以社会性别理论为指导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索两种模式。中华女子学院黄河副教授认为应由外到内推动学科建制,关注现实层面的复杂问题,以成熟的知识体系服务社会,以此使得女性学在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可。华中师范大学王珺教授则关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追求“双一流”语境下的女性学的学科化和强化学科制度建设。

其次,从教学实践角度进行女性学学科发展构想和思考,女性学学科教育应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谭少薇副教授描述了香港性别研究学科的建设历程,指出香港女性学学科建设是在回应关注社会变革,应对现实问题的背景下展开的。性别研究课程的建设也与女性主义运动所推动的教育领域中的性别主流化趋势密不可分。中华女子学院孙晓梅教授梳理了女性学学科和课程在中华女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提出女性学学科应朝着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不断迈进,以开拓更加广阔的学术前景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华女子学院韩贺南教授以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的发展历程为例,描绘了在学科建制与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展望了女性学学科发展的走向。西安培华学院女性教育研究所金沙曼所长探索在男女同校的综合性大学中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模式,提出女性教育应始终注重把握女性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具有针对性。安徽师范大学吴翠萍副教授梳理了社会性别通识教育的现状,并呈现了目前高校开展社会性别通识教育的努力探索。

公共政策下的妇女权利保障

专家学者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具有性别意识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更好地服务妇女和儿童。

首先,公共政策的实行需要国家和社会承担责任并在后续政策推行上发挥重要作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Hilda Roemer Christensen教授发表《社会性别、运输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与公共政策干预的新领域》的主题演讲,将对性别公共政策的关注点引向运输尤其是汽车行业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上。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贾云竹副研究员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趋势进行回顾和展望的基础上,提出应该更公正地看待中国推行的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曲雯研究员则探讨了全面两孩政策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这一现状的影响,指出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社会政策面临一老一小兼顾的压力,要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平衡协调政策,以达到最佳效果。山西师范大学光梅红副教授则关注全面两孩政策视角下的儿童照料问题,在对中青年夫妇面对儿童照料问题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更好地贯彻全面两孩政策应转变观念,完善托幼公共服务等生育政策的配套措施。中华女子学院吴瑶瑶针对企业女职工生育意愿较低这一现状,提出政府应给予医院、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性支持和相关辅助性政策,并完善社工队伍予以二孩家庭帮助。山西省委党校刘宁研究员以农村流动女性为对象,探讨了这一群体在健康方面、在与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在生存转改和心理感受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揭示了政府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以及制定综合性的引导和保障政策,促进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上的不足。

其次,关注全面两孩政策的出台对女性就业形成的新挑战。南开大学吴帆副教授认为全面两孩政策仅是政策改革的起点,家庭政策应既缓冲女性角色冲突,为有二孩的家庭提供支持,又系统地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为导向的家庭政策,实现双赢才能有效地避免女性的职业发展风险,在提高生育率的同时促进两性的共同发展。中华女子学院聂真真认为应将生育政策与人口变动、劳动就业纳入统一框架,指出放开生育政策的同时,女性就业保障政策的完善对保证劳动力供给充裕和结构优化尤为重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黄桂霞研究员表示,生育对女性发展存在职业选择受限、晋升空间和机会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降低等负面影响,针对此负面效应提出要完善生育保障制度,推动女性劳动权平等。而中共中央党校卜丽丽建议从立法层面保障因全面两孩政策放开所引起的各种就业歧视问题,并且拓宽女性就业歧视司法救济渠道。

另外,与会学者还对与生育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探讨。大连大学法学院何燕侠教授考察了东北农村生育政策变化状况,以此了解农村女性自身对生育政策变化的接受和认识状况,以及生育方式的变化、女性生育健康等问题。中华女子学院李洁副教授则界定了产褥期的概念,以及“坐月子”这一传统文化习俗背后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关系,指出应从制度和实践上使男性融入,达成传统男性角色转换和新型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核心家庭的稳定。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