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9月2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专题报道 “女性之声”周岁 智库专家把脉支招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性之声”周岁 智库专家把脉支招

全国妇联创新发展“女性之声”新媒体平台研讨会现场。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见习记者田珊檑 实习生高雅丽 整理

金秋九月,在硕果累累收获满满的季节,适逢全国妇联“女性之声”新媒体平台上线一周年,全国妇联日前在京召开创新发展“女性之声”新媒体平台研讨会,成立全国妇联网络及新媒体工作专家智库,并邀请互联网领域多位重磅专家“大咖”为“女性之声”的创新发展把脉支招、建言献策。在此,我们撷取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与读者共享。

打造热点发声平台

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 曲昌荣

“女性之声”微信公众号自2015年9月上线至今的一年时间,粉丝量能达到20多万,在公众号成千上万的今天,这样的效果十分不容易。从中可以看出,全国妇联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创新和服务意识。通过妇联系统新媒体矩阵建设,全国妇联系统都动起来了,这体现了妇联的组织优势。

建设新媒体矩阵,妇联要打造热点发声平台。热点就是新闻人的狂欢,我们要“敢于迎着热点上”,在关键时刻发出自己的声音,例如“女性之声”中国女排那一期微信,尽管没有放在头条位置,但阅读量很快达到数万。新媒体也要打造精品,以傅园慧为例,微信可以通过一些表情包和图片剧、动图等进行传播,定期推出精品内容,打造一个精品要胜过一百个甚至一千个普通内容。

同时,作为移动政务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号,一天只能推送一期,一定要重视服务功能。如果微信公众号实现了这个功能,影响和吸引力会成倍增长。坚持“网上的事情网下办”,是走网上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非常好的途径,关键要依赖各级妇联组织,捕捉热点,打造精品,只有服务好群众,才能赢得信任和关注。

“万物皆媒”,要将更多的渠道联系起来。新媒体矩阵应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自有的矩阵,另一个要联系有影响力的网络名人,携手母婴亲子类等公众号,不能仅仅聚焦于“女性之声”,要着眼于服务妇联的中心工作,利用各种传播平台及途径,做到“非媒体的媒体化”,打造“女性之声”精品,将全国妇联工作发散传播出去。

以服务方式带宣传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专家 李未柠

“女性之声”新媒体的创建,虽然仅用一年时间,可以说走完了别人几年走过的路,有这样的成果并不容易。虽然妇联的官方微信和客户端上线比较晚,但妇联在新媒体建设各方面的布局比较完整。对于“女性之声”接下来的工作,有几点建议。

第一,微信和客户端定位需要再升级。微信是一个“以服务带宣传”的工具,妇联可以把“强需求”服务嵌入到微信中,例如反家暴,要建成直接投诉的平台,利用LBS功能,能够及时与当地妇联联系,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客户端可以理解为一个词——“生态”,妇联系统生态可以结合互联网的思维,做成服务型的客户端,做到强黏性的服务,以服务的方式带宣传,用户黏性则会变强。

第二,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可以更加活泼。目前“女性之声”缺少一个网络形象,通过拟人、拟物化方式,可拉近新媒体与网民的距离。现在行业里的形象大都是1.0静态的,妇联的网络形象需要升级,用它的形象打造一系列的延伸。我们可以做成不同时期的表情包,这些表情形象在不同的环境下穿不同的服装,有不同的姿势和造型,用它打造妇联延伸功能。

第三,为了把微信做得更好,我们有一个BASE框架开发理论。B是指品牌,可以用H5等技术,尽可能少文字,多图片,做到活灵活现;A是指内容中间或者右手边的板块,可以把活动做成互动,可以让“粉丝”选出感兴趣的活动;S是指服务,没有服务的微信,其黏性不可能强,每天推送的信息,如家暴的举报或者是公益活动,要使其形成真正超黏性服务;E是指资讯,我们要将资讯升级,加强交互性。

第四,在内容、形式拓展方面,妇联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段,发挥众帮众筹的精神,让广大的妇女之友参与进来。同时运用大家比较喜欢的方式,例如手绘漫画、手游、一张图读懂系列、人工智能等形式,也可以做一些话题策划,拍摄视频,使内容和形式更加生活化,从而加强互动性。

第五,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拓展网络直播平台、分答、问答类、知识型社区、网络电台等形式。

此外,微信和客户端建立了妇联真正的数据资产,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妇联可以把互联网思维跟现有工作结合起来,了解客户端用户背景,形成自己的“粉丝团”。

增强互动性参与性

腾讯网副总编辑、腾讯区域业务部总经理 葛燄

全国妇联“一网、两端、三微”的发展十分迅速,应该说在我们接触到的中央国家机关部门中,妇联的新媒体发展速度是显著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媒体和用户要求都带来很多改变。从用户角度看,用户对资讯和信息服务的接受模式越来越碎片化,也越来越场景化,很难用一个场景触达到所有的用户。用户行为也逐渐趋于年轻化,比如视频直播,在应用上不分年纪大小,时尚的东西出来之后大家都会应用,这就要求产品内容要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同时,媒体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媒体公众号的发展,对自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没有太多人看大而全的内容,需要窄众化来吸引读者。媒体从信息传播向组织服务转变,受众不仅仅满足于传递信息,还需要移动端提供服务。“女性之声”可以利用用户即时通讯的习惯,让用户在女性热线语音中留言,通过专家问答,更容易让女性把她想说的话说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机会,在场景服务上更加贴近用户。

为了满足妇联新媒体的发展需求,腾讯在民生政务方面有所拓展,未来可以为妇联提供更多的服务。在公益活动方面,腾讯的“9·9公益日”活动中,涉及妇女儿童的案例数量最多,未来可以在公益日与妇联集中做一批类似项目,在各个平台上推广,让大家关注妇女儿童,同时帮助“女性之声”传播;在直播平台方面,腾讯有视频直播和资讯视频直播,我们会选择好的场景,对用户进行传播服务,接下来也会尝试专家问答等形式。在民生服务中,我们突显精准扶贫的内容,对精准扶贫的需求很多,例如传播贵州少数民族妇女织布技术和文化传承等。

发挥妇女潜质和效能

中华女子学院院长 刘利群

在当下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女性之声”作为全国妇联官方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的新媒体系列平台,其便捷性、迅速性、贴近性很强,准确度和凝练性很高,同时也具备温馨、清新、亲和的品质,这使得我把它作为全媒体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新媒体竞争非常激烈的眼球经济时代,中国众多的网站与公众号既是同行,也是竞争对手。对于妇联而言,如何更好地脱颖而出、如何做到从跟随其他大的门户网站到引领舆论、如何从一般性的网站到独特、如何从传播为主到交互,如何从提供信息为主到提供观点,这些都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新媒体现在处于初始阶段,未来一定会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对于妇联而言,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界定新媒体、微信、微博和客户端重要的功能、定位。很多媒体将女性用户视为消费者,而妇联不仅仅要将女性作为消费者,更要将女性群体变为创造者、参与者。

新媒体带来了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变化,男女知识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媒介生态圈的数据和信息的功能价值会被放大或者挖掘出来,在很多行业当中,妇女兼顾家庭和工作的现象越来越多。在这些前提下,对于妇联而言,通过新媒体平台重建妇女效能,重塑妇联品牌形象,体现女性的文化,要让女性觉得她们的潜质和效能可以得以更好地发挥。

建设组织服务平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陈刚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妇女能顶“半边天”。从群团改革发展方面来看,全国妇联适应了互联网的变化,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创新。现阶段,互联网发展非常快,但它最大的问题是不稳定,目前尚处在变化的初级阶段,技术的变革非常迅速。同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传播、管理、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形成妇联自身的特点和模式,这是下一阶段的任务。

“女性之声”文风很温馨,目前的用户数量是个基础,用户的黏性和参与度也十分重要。根据妇联工作的特点,妇联组织需要更好地凝聚年轻一代,内容格调应该更加轻松、活泼一点。

“女性之声”需要进一步做好内容、推广、技术、管理四方面的基础工作。目前已入驻今日头条、网易、腾讯等平台,这对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在技术、管理方面也需要更大投入,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自己扩散,信息也需要迅速得到反馈。同时,新媒体运营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事情,妇联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跟互联网思维相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互联网的服务平台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个平台可以针对中国几亿个组织的成员,与这些成员进行24小时的一对一沟通,如果可以把信息传播平台、管理平台变成组织服务平台,这一定是非常大的创新服务。

“知心姐姐”基本可以代表妇联组织的美好形象,可以在服务平台上,运用直播、问答等技术,加上“知心姐姐”形象,与广大女性进行直接沟通。妇联组织可以将互联网领域的优秀精英和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组织起来,把这些有资源、有经验的女性变成妇联新媒体平台的支柱,她们会带来更多资源和新思路,有利于妇联进一步开展工作。

发挥新媒体矩阵效应

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 郎清平

曾多次参加妇联开展的活动,如今年下半年开启的“巾帼心向党”活动,形式特别新颖,吸引了很多网民的参与,把全国妇联系统新媒体矩阵的作用发挥得非常好,据清博指数不完全测算,两三个月时间已经有3600万网民关注阅读量。现阶段,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在兴建新媒体矩阵,一个是自己系统内建的矩阵,一个是市场上,包括大V账号和自媒体的矩阵。通过数据对比,目前很多体制内的公众号在活跃度、传播力、覆盖的用户数等方面与市场上比较灵活的自媒体还是有些差距,因此,我们建议把自媒体人员拉入“怀抱”,特别是亲子类和母婴类的自媒体,与其共同开展工作,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

同时,妇联系统要通过灵活的形式,培养自己的“网红”。体制内个人特色比较鲜明的网红,可以起到很好的润滑剂的作用,这也是发挥好新媒体矩阵效应比较重要的一环。在管理上,可以通过设立网评员或者宣传员,把我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转发出去,转发到更多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并且对转发的信息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评。

在技术应用方面,妇联可以结合直播平台、无人机、VR技术等,做好新媒体矩阵的传播。在碎片化的时代,如果只做内容传播,跟用户连接会比较弱,这需要在内容上体现服务和福利,真正为用户带来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服务和福利,并运用一些市场化手段进行推广。

不管微信、微博、客户端,还是直播平台,内容为王还是原则,而且越来越趋向于区域化、垂直化、生活化和服务化。妇联系统也应该发挥好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微信微博账号特色,垂直化覆盖本地人群,内容更趋向于地方特色。“女性之声”要发挥全国统筹和“信息直通车”的作用,多打造线上线下活动。

新媒体的真正神器还是创意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辑 孙钱斌

一年时间,从无到有,“女性之声”“两微一端”实现了美丽的蝶变。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便利化,创意的价值日益凸显,往往决定了这个产品究竟是过剩的供给,还是吸睛的网红。具体到“女性之声”的迭代创意,可以从传播方向、产品形态、社交属性、议题设置、服务植入、气质设定、品牌推广诸方面进行定位和思考。

“女性之声”是妇联组织在新媒体时代和社会对话的一个渠道,向外传播的主体功能是清晰的,因此更要善于从利益交集点切题,善于讲故事述细节,动情入理,亲切可人。随着图文阅读向视频阅读的转变,“女性之声”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如H5、VR、直播、微视频等视觉产品,策划制作一些有“现象”级潜质的产品。妇联组织的服务对象异质性很强,从传播策略上讲,妇联的新媒体更加需要细分、小众、智能和定制化。社交是新媒体的存在方式,成功运营新媒体的不二法门就是充分调动其强大的社交功能,让一切可能的人群都连接起来、互动起来。“女性之声”可以利用妇联组织特有的线下优势,实现圈群再传播,实现用户创造内容,实现新媒体矩阵联动,实现网络同盟军协同,从而产生几何级倍增的传播效果。

互联网改变了旧有的传播权力结构,政务新媒体所要扮演的角色除了提供权威资讯外,还需要在平衡、引导舆论中发挥独特作用。同时植入强大的服务功能,扩大用户数量,增强用户黏性。在资讯+服务的基础上升级迭代,是“女性之声”首选的发展方向。“女性之声”应该散发出独特的性别气质,形成属于自己的腔调、格调、情调,除了设计的精致,还应该有温暖的底色、情感的力量和赋权赋能的价值追求。品牌推广和产品力提升同等重要。“女性之声”可以借势非媒体传播的力量,借力70余万个妇女之家的资源,借助妇联组织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服务、每一次交流,累积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强化社会化运营

中国妇女杂志社副总编辑 高博燕

“女性之声”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女性之声”也是妇联网络新媒体生态系统建设的突破口。一年来,“女性之声”亮点纷呈,成绩突出。

目前“女性之声”客户端主要以阅读为主,内容上实现了创新,颠覆了刻板印象,改变了妇联传统的工作节奏,鲜活了妇联组织的形象,让妇联工作更加丰富生动。同时,对于社会而言,“女性之声”的出现强化了主流舆论场的阵地作用,在主流的新媒体格局和生态舆论当中形成一个特色的坐标,在自媒体的时代更加丰富了女性主流形象的重构,突显了女性的话语权,做到了有态度,有尺度,同时有温度,有厚度。“女性之声”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播风格和品牌的气质。

“女性之声”的定位在于反映女性的心声,回应女性诉求,维护女性权益。今后,“女性之声”应该更多转向互动性的刚性服务上,借鉴更多的商业新媒体平台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强化社会化运营。“女性之声”不仅仅是“妇联之声”,应该更多地服务妇联以外的女性。妇联应将微信号渗透到一些女性生活服务类的粉丝群,以市场化的方法为自己“圈粉”,形成自己的社群。妇联也应当有自己的“联络图”,尽快让需要帮助的女性找到自己的“娘家”。

如何把现有的工作变成刚需,增加知识服务,增加家庭教育和创业等方面的服务,这也是妇联应该重视的内容。希望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与新媒体工作结合,真正可以做到线上线下的互动。(图片均为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杨睿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