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韩亚聪
这是一场独特的“记者大讲堂”,全场没有鲜花、没有主持人,但感动、掌声却始终没有停止。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媒体人19年的不懈奔跑的故事,从“非典”一线到抗洪现场,从春运的火车站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他用肩上的摄像机记录下一段段新闻故事。9月8日,在中国记协一楼新闻大厅,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的“第80期记者大讲堂”,邀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高思杰向200余名记者作了专题报告。
现任安徽阜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高思杰,已从事新闻行业19年时间,他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和“拼命三郎”。
2003年,阜阳成为“非典”疫情重灾区,一时间,谣言四起。为了第一时间客观地将疫情报道出去,高思杰不顾朋友、同事劝说,走进了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同事高韪还记得,为了保证拍摄效果,高思杰不顾医护人员劝阻,拿掉手套,摘下口罩。“难道他不怕吗?”同事们都说他不要命了。高韪事后才知道,他也怕,他一晚上要量四五次体温,老觉得自己发烧了。就这样,高思杰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坚守了40多天,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阜阳从疫情发生到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
“他为什么奔跑?”和高思杰在一起共事8年的同事张洪说,高思杰每年发稿量近600条,其中,在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发稿200多条,同事为之叹服。
同事张哲说,高思杰是为爱奔跑。每年除夕夜,高思杰的镜头里永远是热闹喜庆,家里却是冷冷清清。每个除夕夜,高思杰的母亲都会早早睡下,为的是保持精力,迎接在后半夜采访回家的儿子。19年记者生涯里,高思杰已经连续18个大年夜值守。
高思杰也有刻骨铭心的遗憾。
2014年12月,12岁的女儿高雨桐被检查出患有脑干肿瘤丘脑肿瘤,四处求医后,女儿仍然在2015年2月永远离开了他们。那一天,这个一米九的汉子看着手机里女儿的照片泣不成声。悲痛中,夫妻两人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捐献女儿的眼角膜、肾脏以及肝脏。
“女儿的器官捐献出去,让四个人重获新生,让她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吧。”高思杰说,一个多月后,他又来到阜阳市红十字会,在志愿捐献器官登记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我想通过这种方式,陪女儿走下去。”
为农民兄弟低价的大白菜吆喝、为父老乡亲的丰收歌唱、在淮河的特大洪水前奔波……高思杰总是在新闻的路上奔跑。
2015年年底,高思杰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今年“七一”受到中共中央表彰,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今年3月,中国记协授予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高思杰说,19年来他采访了很多人很多事,但从不觉得有丝毫审美疲劳,“新闻工作能不能做深入、做扎实,时刻保持新鲜感,在于心中有没有装着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