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9月9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发现留守儿童独居隐瞒不报将被追责 第十五届残奥会在里约开幕 自办农家书院,只为孩子读书 大力加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力争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中国要求对维和人员性侵问题严加问责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办农家书院,只为孩子读书

——贵阳市刘深灵家庭的故事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周玉林

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走进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的乡村书院——“蓬莱书院”,一对小学生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书。

“放假了,作业也快写完了,家里的书少,就来刘爷爷办的书院来读书。”家住蓬莱村大坝组的郭璟怡一边看着《安徒生童话》,一边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夏天来书院看书以来,小璟怡隔三岔五就和同学来蓬莱书院看书,有时候也借书回家看。

“我在电视上看到别人能办书院,就想我为什么不能也办个乡村书院呢?有了书院,村子里的孩子就能多读些书。”一家五代、代代都出先生的蓬莱村老支书刘深灵告诉记者,办书院不仅能把自家“教书育人”的家训落到实处,自己还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其实,最让刘深灵触动的是时常听到村里人议论:“读书还有用吗?咱们农家娃,出门求学,不如外出务工。这样更实在。”“读书没用。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到处都是。读完中学能认路牌能汇款就行,早挣钱早养家。”

每当听到这些对话,对“知识改变命运”深信不疑的刘深灵,总想做点什么来驳斥。2010年,卸任村支书后,受父亲开私塾启发,趁家里盖新房,他增加成本12万元,多修了两大间房办书院,共120平方米,取名“蓬莱书院”。

农民办书院,在蓬莱村是头一遭,村民们都很稀奇。刘深灵就是想通过自办书院,告诉乡亲们读书管用,有知识才有力量,让一些人重拾读书的信心。

新鲜过后,更多村民觉得老支书是“吃饱了撑的”,城里图书馆条件好、种类全,人都去得少,农家书院肯定无人问津。刘深灵却不信邪,始终认为:欲得黄金屋,欲遂平生志,农家子弟更需“六经勤向窗前读”。

“教书育人”是刘家的祖训。刘深灵说,他们家族自清代开始传播文化,现已连续五代人从事教师职业。自己4个儿女,其中老二是小学校长,老四是计算机老师。

“儿时村里无学堂,父亲不忍孩子们无书可读,浪费时间,便自开私塾,大树下摆起露天学堂。没钱的只需一两斗米,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刘深灵回忆,父亲教学严厉,不认真读书的学生经常被打手心。虽然经常被打,但都很感激父亲的教诲:人只有好好读书,一辈子才有出息。

“如今日子好过了,却不像以前,很多娃不愿上学,宁愿去城里务工。大学生就业难,对农村教育影响很大。”刘深灵分析说,这导致很多家庭认为读书无用,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反而成了笑话。

怎么能扭转村民的观念,刘深灵当村支书时就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倡导多读书,要从自己做起,慢慢带动全村人爱读书、好学习。”刘深灵自己办书院的想法得到乡里、区里的支持,很快就获得批准,尽管鲜有个人申请。不仅如此,区里的文明办、图书馆等单位还不定时送些书给书院。

走进“蓬莱书院”,刘深灵的客厅是阅读室,里面一间藏书室,三面靠墙的书架古色古香,书架上分门别类排列着4000多册图书,涉及文化、科技、政经、少儿、综合等。其中,800册为明清古书,均是家里祖辈传承下来的,有些虽破烂不堪,但弥足珍贵。

开张头一两年,村里来看书的人的确少。村民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打麻将。学生们放学放假想着玩,看电视。主动请人来读,很多给点面子应付,下次便不再来。

2012年,刘深灵瞅准村里正在建“白云区农业现代示范园”的时机,第一个在村里创办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老刘农家乐”,用家里的藏书指导院落、厨房、饭厅建设,自种绿色蔬菜,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每年轻松赚十余万元,“眼红”了很多村民,纷纷来刘深灵家取经。刘深灵毫不保留传授经验,慢慢地村里建起十余家农家乐,很多发展起辣椒种植。碰到困难,拜书籍为师找答案,实在不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渐渐地,书院成了一个讲堂,成了一个议事之地。随之,“蓬莱书院”也慢慢地有了人气,村民们也开始主动来读书,还有人借回家读。

刘深灵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虽然年过七十,但他依然干劲十足。“农家乐已经交给了儿子,我自己专心办书院。”刘深灵深信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