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建国
几只蟋蟀寄居在厨房里,它们白天不动声色,晚上却登堂入室,时而轻唱似歌,时而沉吟如诉。满耳唧唧,阵阵清音,带来了飞扬的秋风,叫来了明朗秋月和淙淙秋水……
午夜醒来,听到秋虫唧唧,那一扬一顿、长短合拍的夜半虫声,使人犹如进入儿时的梦乡。
立秋以后,蟋蟀已从幼虫发育为成虫,此时容易从鸣声、体型上判断其优劣。为寻觅体宽而长、六足肥壮、方头宽项、腹尖色纯的上品蟋蟀,我们总是结伴于夜间,不怕虫蛇,潜伏于村头废墟、野外坟场,竖耳静听,蹑脚寻踪,渴望能捉到一只“梅花翅”,那可是蒲松龄笔下所描绘能与鸡斗的蟋蟀。然而,每每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偶尔捉到好的蟋蟀,拿回家养在扁圆形而有盖子的陶罐或大口瓶中,调养几天待其适应后即上阵交斗。斗蟋蟀是一斗一,双方掀开陶罐,然后用蟋蟀草拂其项、腰、腿、背,待其性起,即放进盆中入局开斗。好勇善斗的蟋蟀确实令人惊奇,双雄相遇立即振翘高鸣,立首扬须,双方步步紧逼,咬牙拼齿,“建桥”“翻滚”“结球”,杀得难分难解,煞是好看。斗了几个回合,其中一只折翅断须,退躲而败北,战胜的一只鼓翼高唱,奏起凯歌,主人那高兴劲儿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广播电视和游戏机等现代娱乐工具还未普及的年月里,缺乏文化生活的乡村孩子乃至成年人,往往在这种刺激中拍手鼓掌,欢乐不已。近年来,斗蟋蟀这一传统文化娱乐形式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蟋蟀依旧在一串串长歌短曲中把秋声带入居室,让人找回逝去的流光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