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京杭大运河边,65岁的刘美玲(中)用微笑和流利的英文讲解,征服了前来采访的外国记者。
王丽华在制作“萧山花边“。萧山花边制作技艺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梅在制作艺术陶瓷。杭州艺术陶瓷是杭州市重点保护的33类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之一。
一名女工正在制作杭州“雅扇”。以“王星记扇”等为代表的制扇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名女工正在制作西湖绸伞。因其伞面采用杭州的丝绸,并饰有西湖风景的图案,故称“西湖绸伞”。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杨睿/摄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袁梦佳 见习记者 田珊檑
G20杭州峰会召开在即,各方宾朋云集杭州。游走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这道“餐前甜点”的精致景色与厚重文化,让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倍感惊艳。特别是在运河桥西历史街区的国家级博物馆群,一群传统手艺人用工匠精神,身体力行地传承着中华文化,更让记者感受到了大运河边蕴藏的文化底蕴。
“萧山花边”
赵锡祥是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80岁高龄的他一针一线地向徒弟——“花边姑娘们”传授着“萧山花边”这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
萧山花边有点像“舶来品”,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民国初期传入萧山,现已成为浙江省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现今,在一代代花边大师们的精雕细刻下,萧山花边的工艺之精湛,取得成果之绝伦,非一般刺绣工艺所能媲美。据志愿者胡姣皎介绍,萧山花边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刻,“花边姑娘们”静坐在绣台边,两两合作,边刺绣边向中外记者和游客们讲解萧山花边主要种类中最名贵的——特重工万缕丝。看着“花边姑娘们”娴熟地变幻运用着镶绣、格欣绣、采条链等各种刺绣方法进行花边刺绣,仿佛用一根绣针,一丝绣线,不知不觉间拉近了萧山花边与游客的心,也借着G20这个国际舞台,把杭州独有的刺绣工艺文化镶进了中外游客心里。
陶器故事
杭州陶器是个“老古董”,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可以说是杭州瓷器的“最美代言人”。
陶器工艺大师红梅在现场告诉记者,研究展示交流是浙窑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60后”的手工美术大师,她希望大家不要觉得杭州陶器就是玩泥巴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美的工艺,更是一种技术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手工大师们去弘扬,传承。
百年折扇
“王星记可有名啦!”在折扇展示区,有游客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
被称为“杭州三绝”的杭州“王星记”折扇,创始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已经发展了檀香扇、白纸扇、黑纸扇、乌木扇等1万多个花式品种,其制扇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看着制扇大师娴熟地拉花,打磨,烙画、画花、拷钉、穿带,一把精美的折扇制作完成,犹如一杯浓香的咖啡,静置在桌面上,带着淡淡的幽香,让人久久不愿转睛。
西湖绸伞
西湖绸伞,是创始于民国的杭产“奢侈品”。据介绍,西湖绸伞为杭州都锦生丝织厂首创,20世纪30年代初,杭州著名实业家都锦生组织一批工人赴日本考察,回国后决定利用杭州本地竹和绸创制比日本娟伞更好的绸伞。最后,以杭州近郊特有的淡竹制伞骨,以杭州本地真丝织成的经纬密度极高的绸缎作伞面,以专门设计的西湖风景刷印图案为装饰,在1932年成功试制出了新品种绸伞,因其伞面采用杭州的丝绸,并饰有西湖风景的图案,故称“西湖绸伞”。
“杭州这把伞,已经走过了80多个春秋!是从江南旖旎风光中款款绽放的‘西湖之花’!”据志愿者介绍,西湖绸伞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特色,广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当漫步西湖,游客们大多撑起各式各样遮阳伞的时候。你是否也想举起一把独具杭州特色的“西湖绸伞”,来上演一段《白蛇传》中“湖畔赠伞”的浪漫桥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