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培养模式是北京市教委主打“优质资源”和“优质机会”政策供给“组合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区域优质初中教育资源的扩大,赋予一般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从而直接影响未来“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家长的观念,使大家逐渐认同孩子就近入读一般初中校,仍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变被动派位为主动选择,从而让就近入学成为常态,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难题。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
新学期到来,北京市22所中学的部分初三新生将尝鲜一种叫做“1+3”的培养试验项目,即“不参加中考而直升高中”,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对他们来说,这一年的初三生活将过得比较从容,他们可以为自己做出4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规划。
解读“1+3”
对初三学生来说,中考复习一直是初中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会占据孩子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且重复性的内容比较多。
所谓“1+3”培养试验项目,即允许北京城六区一般校学生完成初二年级学业后进入试验学校,在试验学校继续完成初三及高中共计四年的学习,试验学校招生时只实行面试,不得笔试。这是高中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探索,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这种“不必中考即可升入高中”的改革,在减轻学生负担、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增加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
据了解,“1+3”培养试验项目的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市级统筹类学校,包括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北大附中惠新东街校区等,这些学校将面向城六区招生:另一种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翠微学校、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等城六区部分区级的、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基础的普通完全中学,面向本区招生。
参与“1+3” 试验项目的初二学生也必须到达一定的要求:一是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在同一学校具有连续两年学籍;二是当年入学时符合北京市教委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
根据北京市教委要求,市级统筹学校面向城六区一般公办初中校,以名额到校的方式招生;区级办学特色校则通过面试的方式招生。对此,各学校有自己的绝招,但“思维能力”“个性阳光”等将成为多数学校的共同标准。
比如,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在面试学生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未来4年中,如果你遇到不喜欢的课程怎么办?”“你喜欢什么颜色?”类似的问题还与很多,有的看似与学习无关,但能从学生的答案中发现其性格和心理素质。执行校长朱建宏表示,学生的性格阳光与否关乎其今后的发展。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面试内容包括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完成情景任务等项目,考查学生的兴趣特长、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潜质等素养,学校尤其看重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表现。该校教科室负责人介绍,学校的 “1+3”项目侧重理科特色,思维能力是判断学生是否适合理科学习的关键。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否做到与他人协作、沟通顺畅,并具有阳光、乐观的性格也是面试考查的关键。
此外,部分学校还依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音、体、美获奖情况和平时成绩等要素累计打分。
孩子和家长怎么看
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看来,中考压力堪比高考。如能跳过中考直接进入优质高中,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刷题”,而是利用这些时间多学点新知识,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
洪女士的孩子已被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1+3”培养试验项目录取。在洪女士看来,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的学制更适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较少,第3年时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复习重复一些知识,有点浪费时间;而高中三年所学的内容多、科目也多,孩子的压力毕竟大,初高中实行‘2+4’学制,能缓解这一矛盾。
为何让孩子选择了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洪女士表示,是看重了学校的管理模式——既有选课走班又有固定班级,既给孩子提供了比较宽泛的选择机会,也对孩子有所约束,有放有收,适合青春期的孩子。洪女士还有一个考虑,儿子自小喜爱画画,美育教育是清华附中的强项,孩子在这所学校学习4年,在绘画方面一定能有不小的长进,利于孩子培养兴趣特长。
叶舒(化名)曾就读于海淀区的一所普通学校,不久前刚刚被首师大附中首师大二附中校区“1+3”项目录取。女孩表示,因为这个项目免除了中考,心里一下子觉得轻松了许多。这样,她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看一些书,拓展知识,也可以尝试做一些小实验。
叶舒告诉记者,她了解到学校将在初三这一年增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践动手机会,而她又特别喜欢泡在实验室里做物理实验,也喜欢机器人编程、动手组装机器人等,所以对新的学习生活特别期待,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全能型学霸”。同时,在这4年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确立目标,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更清楚的规划,而不是只盯着中考、高考。
诚然,尽管这项改革得到了一些家长与孩子认可,但由于是新政试水,不少学生和家长自觉是一知半解,热情不高。因此市级统筹类学校招生情况并不如意,6所学校共录取约820人。除工美附中、徐悲鸿中学两所特色学校完成招生计划外,其余4所学校招生计划均未完成。
家长苏敏最初也关注了这个项目,她告诉记者,女儿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普通校读书,成绩位于年级前列,像女儿这样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被市级示范校的本部录取,而参加“1+3”项目,即便被录取,也是在市级示范校的分校区,感觉教学质量还是有些差别。
苏敏还有一个担心:“进入试验的学生允许在初三退出试验,退出后可参加当年中考,却不享受名额分配和市级统筹类招生。这样就等于失去了一次小范围优惠提前招生的机会。”权衡利弊后,苏敏最终还是让女儿放弃了。
据了解,有苏敏这样顾虑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的一位老师介绍,该校招生当天有近400人报名,很多家长和学生在了解到如果半路退出,将无法参加中考名额分配和市级统筹招生等细节后,有人打了“退堂鼓”。
项目优势有哪些
“1+3”培养试验项目的优势在哪里?
一位试点学校的老师认为,由于“躲过”了中考,“1+3”培养模式可以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基础训练从高中提前到初三进行,实现初、高中知识的高效对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同时,学生掌握高中知识会更加从容,学起来游刃有余、容易“吃透”知识。在课程上,研发新的课程教材是各个试点学校的一个共同点,但每所学校的具体做法又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北京市五十七中学邹玉环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1+3’培养模式尝试整合初、高中教材,打通学科知识,上下一脉相承。例如将初中数学中的圆和高二解析几何中的椭圆内容相融合,并借鉴已经实施‘2+4’培养项目的学校的成熟教材。”
相比之下,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则在“稳中过度”,与清华附中本部实施同步教学,借鉴本部的经验,集中2个月的时间完成物理、数学学科的初、高中课程衔接;在语文方面,学校正与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共同研发编制“1+3”试验教材。
“1+3”试验项目的另一大亮点,体现在各校对知识上延的探索,即与高校间的课程共享。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设计了20个与大学知识相衔接的课程,如由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开发的生物课程,其中包括生物新能源、转基因工程等4项研究课程,使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实验室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理科课程的兴趣。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将聘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师给学生上课,给予学生美术专业和美育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没有中考压力的环境下,一些试点学校也开始关注起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如开展到外地游学等实践活动,举办职业生涯讲座,请外籍教师为学生做职业规划诊断,帮助学生发现、认识自我,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大学、专业乃至未来的职业。
据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介绍,“1+3”培养模式是北京市教委主打“优质资源”和“优质机会”政策供给“组合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区域优质初中教育资源的扩大,赋予一般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从而直接影响未来“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家长的观念,使大家逐渐认同孩子就近入读一般初中校,仍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变被动派位为主动选择,从而让就近入学成为常态,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