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妍在验证台前服务旅客。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徐旭
□ 赵建龙 张磊 郑玉峰
在吉林省千里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奉献,在漫漫边境线上巡逻执勤,履行卫国戍边神圣使命;他们无怨无悔,身披雨雪风霜,为千家万户排忧解难,倾洒爱民情。他们的“最美”故事在沟沟岔岔里传颂,他们“最美”的情怀家喻户晓,他们是边关和国门下的“最美戍边人”!
在吉林省50余万边民群众中,有一批人痴心不改,热爱着白山黑土,积极参与到保卫、建设边疆行动中,把服务公安边防部队建设当作分内之事,满腔热情为部队建设,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他们“最美”的拥军事迹赢得社会赞誉,他们“最美”的护边行动赢得褒奖,他们同样也是 “最美戍边人”!
国门前的铿锵玫瑰
从小就是乖乖女的陶琳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2012年,陶琳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凭借着扎实的英语功底,她收到了多家大型外资企业抛出的橄榄枝,但从小就有一颗军旅梦的陶琳却毅然决然地选择投笔从戎,成为内蒙古边防总队的一名检查员。
2013年年底,内蒙古边防总队受命组建赴利比里亚维和防暴队,得知这个消息后,陶琳毅然报名参选。经过初选和联合国甄选考试,陶琳光荣地成为140名维和防暴队员中仅有的4名女队员之一。
2014年7月12日,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抵达了利比里亚格林威尔任务区。这里政局动荡不安,武装贩毒、持械绑架、谋杀时有发生,维和队员们负责守卫的机场、油库时刻处于被袭击的危险之中。初到利比里亚,陶琳和战友们难以适应这里40多摄氏度的高温和炽热的气候,火辣的阳光刺在陶琳白皙的皮肤上,再加上蚊虫叮咬和熬夜加班,她的脸上、身上慢慢长起了褐斑、红点。
陶琳在防暴队中担任指挥中心值勤官,每天都要在狭小的值班室里面对各类电子设备,遇上重大勤务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在任务区的八个月里,陶琳参与起草并翻译了防暴队物资管理与使用标准、埃博拉工作信息等重要报告,完成英译汉文章400余篇,共计 40余万字,上报各类报告280余份,累计口译150余小时。防暴队被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授予“杰出团队奖”,140余名队员全部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并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
2015年12月,陶琳调回吉林通化边防支队,成为黎明边防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陶琳说:“这次利比里亚维和任务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我决定当一名普通的公安民警,帮助困难群众,改善他们的生活,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
“先生,您好!请出示您的护照”。“这位女士,您的证件已查验完毕,请收好”。在延吉机场的出入境大厅里,一位边防女警官娴熟地查验着旅客的证件,庄严地盖上验讫章后,站起来将护照双手递到旅客手中,这样的动作每天都要重复几百甚至上千次,每位旅客的查验时间均在45秒之内。这位女警官叫张惠妍,现为总队延吉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二科教导员。从事检查员工作8年来,她在岗位上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作为一名“80后”的边检女警官,张惠妍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刚刚上岗那段时间,为了尽快提高韩语会话水平,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韩国语培训。为了把微笑带给每一位旅客,她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练几十遍的“笑功”,还时常找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当教练,学她们的一招一式、举手投足,张惠妍说:“我相信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
作为延边州“旅游形象大使”,在旅游旺季,她始终坚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一次,一位旅客因家中急事的困扰,在通关时将怨气撒到了张惠妍身上,大声吵嚷,嫌检查时间过长。张惠妍始终微笑相对,耐心地解释,她的表现令在场的其他旅客无不点头称赞。
有一次,张惠妍检查到一名男旅客时,她在证件上没发现什么问题,但在人证对照时发现这名旅客的表情极不自然。她一边将该旅客稳住,一边及时向值班科领导报告,最后经过进一步调查核对,确认该男子系一名网上在逃人员。
据统计,张惠妍担任检查员8年来,共查获持用伪假证件案件58起,抓获网逃5人,成为岗位能手、“神探警花”。
边境线上流动的“界碑”
2007年8月的一天,孟凡江进行巡逻时,一辆在界江边走走停停,灯光时明时暗的出租车引起了他的警觉,并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边防派出所,边防派出所民警成功破获了一起跨境贩毒案件,缴获冰毒72.5克。
现任龙井市开山屯镇光昭村治保主任、护边员孟凡江16年如一日坚守在边境线上,是边境线上一座流动的“界碑”,协助公安机关抓获非法越境人员78名,破获各类案件46起,调处矛盾纠纷300余件,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编外警察”;他依靠党的好政策,带领村民引进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5年内,全村人均收入从8000元增至25000元,翻了3番。
光昭村一组村民南京浩、南京春兄弟二人因继承母亲土地耕种权问题产生矛盾,在一次相互殴斗后成了“仇敌”。孟凡江和派出所民警多次登门做双方工作,二人不肯退让,矛盾持续升温。孟凡江凭着一股子“倔强”劲儿,坚持隔着大门为两兄弟讲明利害关系,提出了土地划分意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终于同意握手言和。
2012年孟凡江以自己全部身家为抵押,贷款200万元注册成立了光昭村绿色种植专业农场,吸纳周边56家无公害大米种植散户开展集约式种植,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农机具等物资,每年节约资金可达80万元。目前,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选种、育苗、插秧、管理“技术链”,实现了优质大米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良性供销体系,年产值达100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不足2000元,增长到目前的8000元,实现了带动全村96户农民共同致富的目标。
而在吉林省长白县十二道沟镇,提起王林树,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王林树,与辖区群众打成一片,用心关爱着每一个有困难的人,用真心服务改变着辖区群众的生活。
家住十二道沟镇孤山子村的朝鲜族困难儿童朴金花,出生不久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没有工作又常年患病,她不得不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王林树和边防官兵的帮助下,小金花得以像其他孩子一样,留在了心爱的校园。金花的爷爷也在王林树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小金花一家的经济生活有了改善。
“治安热点在哪里,管理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是王林树入伍 13 年的工作原则。从走访群众做起,多年积累民情笔记10余本、资料卡片半个文件柜,他走遍了18个村民小组的家家户户,辖区群众称赞他为“辖区百事通”。
2016年4月,由于宅基地问题,辖区居民王某和李某发生矛盾纠纷,随后相继到镇政府上访。王林树一方面深入群众了解实情,一方面苦口婆心做双方的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劳顿,终于化解了王某和李某之间的矛盾纠纷。老百姓都说,王林树不仅热心肠,还是出了名的调解员,村里的大事小情只要找到王林树,多大的事都能平息。
2014年10月29日,在一次指挥扑灭山火战斗中,王林树英勇无畏,换回了两名战友的安全撤离,也换回了附近群众生命财产和林区的安全,自己却身负重伤,头部三处被山石划破,最严重处伤口达10厘米,深可见骨,共缝合26针,面部、双手深Ⅱ度烧伤,在医院昏迷近10天。
当地群众说,王林树就如一株高大繁茂的大树,深深扎根在这个边境小镇。
长白山上的“灶台兵王”
中等个子,行如风,声如钟,担任长白山边防支队横山边境检查站炊事班班长的王庆伟,围着三尺灶台14年,获得荣誉10多项,被战友们誉为“最美灶台兵王”。
2002年,王庆伟离开河南开封老家,怀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来到了部队。2003年7月,王庆伟被安排到后勤班担任炊事员。起初,他面对“掌勺”的岗位有些焦虑,“我梦想中的军营生活不是守在厨房当个炊事员,做饭没啥出息。”但这种抵触情绪很快就被入伍时“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铮铮誓言打消。
从第一天担任炊事员开始,王庆伟给自己下了一项硬性任务:让大家吃得满意、吃得放心。他勤学好问,腿脚勤快,专攻大锅菜,认真琢磨做饭的火候、配料、时间等,帮着班长掌勺。为了练刀功,他找来萝卜、西瓜皮等,一有时间就练,双手磨出了老茧。为练掂炒手艺,他找来破炒勺装上石子练,手腕练肿了,他用红药水抹一抹接着练。靠这样苦练,他的烹饪技艺越来越过硬,半年下来,就掌握了百道菜肴的制作方法。
为了确保每名官兵都对伙食满意,王庆伟把大家的意见建议整理成小册子,做成了一本“口味账单”,随时更新、变换食谱。食堂的小黑板上有王庆伟制定的每日食谱,战友想吃什么可以直接跟他讲,王庆伟根据大家的需求去采购食材。“每天饭堂的菜式都不一样,南北方的菜肴都有,就像在家里一样。”
炊事员干久了枯燥无味,王庆伟 常说,“分工有不同,在哪都是做贡献,为战友们送去家的味道最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