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赖坊村协成店写成。
早上的古田镇五龙村景色优美。
古田镇五龙村开心农场。
□ 中国妇女报 ·中华女性网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还会回到家乡工作”,说起当初的想法,廖洪河还会有些不好意思:“没上大学之前我就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毕业后留在福建工作,收入、生活各方面都不错,但时间久了,总感觉心在漂着,没有根。”三年后,当她以创业者的身份回到家乡这片土地时,“一下踏实了”。
廖洪河是土生土长的福建省古田镇五龙村人,在她看来:“家乡这些红色资源犹如聚宝盆,为我们大家带来好生活”。廖洪河家世代务农,一家五口曾经只能靠父亲在山上种田、砍竹子,生活捉襟见肘。如今,母亲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帮游客拍照,妹妹廖洪桃当讲解员,弟弟在福州当兵,“生活越来越富足”。
事实上,在五龙村,依靠红色旅游和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截至目前,全村“农家乐”已从最初的8家发展至28家,日餐饮接待能力2000人次,村民家庭年收入最多可达几十万元。曾经因地处深山,只能外出务工的五龙村人,也纷纷回到村里创业就业,“几乎家家都开上了小汽车”。
2014年10月,被称为“新古田会议”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镇召开,再提“古田会议精神”。古田镇所在的上杭县也搭乘会议的“东风”,拿出当年苏区“闹革命走在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气魄,以百姓需求为先,再次扛起改革发展的“红旗”,让古田会议精神和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精神再放光芒。
记者了解到,在刚刚结束的上杭县党代会上,县委书记傅藏荣表示,从2012年开始,该县已经开始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及文化创意、精细化工等八个重点产业,打好项目落地、脱贫攻坚、生态环保“三大战役”,打造一批叫得响、能复制、可推广的红土党建品牌。
而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将发展的成果“与民共享”:在全国率先实行民房统一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率先开展“三农”综合保险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率先将当年新生婴儿纳入医疗保障范围;率先建立城乡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制……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
数字和荣誉就是最好的注脚:五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26.7亿元增加到268亿元,年均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14元到12912元,年均增长15.7%;累计投入134.8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实施了69项重点为民办事项目。上杭县也先后荣获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数十个“国”字号荣誉。
政府倾情为民,百姓创新创业发展,激情四溢。廖洪河的堂哥廖炎河就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利用自己的药剂学专业,办起了“黄酒文化博览园”。
见到廖炎河时,这个仍带着浓重书卷气的小伙子刚从自己的酿酒“实验室”出来。2013年去世的父亲曾是远近闻名的酿酒高手,为了传承父亲的手艺,他回到家乡酿酒创业。“客家米酒很好喝,但很容易变质,我利用专业知识,已经可以把保质期从3天提升到30天。”说起自己的科研成果,廖炎河很是骄傲。
创业短短两年,已经实现盈利,“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利用微信推广,每年卖出2万斤酒不成问题”。眼下,廖炎河还想再改进一下包装和技术,实现批量生产,形成产业链。“有了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我很有信心。”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现代农业的规模发展,也让当地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怎么运出去?去年12月26日,赣瑞龙铁路正式通车,可以直接开到古田镇人家门口的动车,已经承载着苏区人民的创富梦想,一路飞驰向前。
对于廖洪河一家人来说,好日子也仿佛“按下了快进键”。“我一直记得习总书记说的‘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还想多学一些知识,与更多高校、培训基地建立联系,带动村里更多人一起走上红色旅游的致富路。”这个淳朴的姑娘越来越坚信“回到这片火热的红土地上创业,是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执笔:高雅丽 王蓓 参与采写:刘旭 吴军华 田珊檑 郑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