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
记得我小时候,应该是冬天,一次父母回老家河南探亲回新疆,带来一把奇怪的东西。那一枝枝干枯的树枝上,结着歪七扭八的土黄色“果实”。妈妈说那是拐枣,是她家门前那棵拐枣树结的。
在物质极其不丰富的时代,尤其是在偏远的新疆,内地的很多水果我都没见过。这个拐枣也算奇葩,如果不是妈妈说可以吃,我可能对它不屑一顾。
显然拐枣打动我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母亲的叙述。可能自家院子里的那拐枣树,给母亲留下太多的童年记忆,所以她常常提起。记得那时晚上躺在床上,母亲会给我们讲牛郎织女以及钟馗捉鬼之类的故事。
她说小时候,她经常和哥哥一起坐在拐枣树下,听姥爷讲故事。母亲没文化,所知道的故事不过是道听途说来的,还有就是听戏唱戏时记下来的。她3岁时丧母,一直是姥爷带着他们兄妹长大。因为姥爷不让她跟着戏班子到处去唱戏,暗地里给她“下药”,结果她的嗓子彻底坏了。一气之下她报了名,踏上了开往西北垦荒的列车。那是1956年,她14岁!
当看到枳椇(zhǐ jǔ),俗名“拐枣”的时候,我心生欢喜。
为什么这土得掉渣的东西,会有如此复杂的一个名字?当好读《庄子·山木》时也看到——“及其得柘棘枳椇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资料说:枳椇为鼠李科枳椇属植物,落叶阔叶高大乔木,树高可达30米,别名拐枣、鸡爪梨、万寿果、万字果等,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零星分布,野生。具有医疗价值,其子可清热利尿,止咳除烦,解酒毒。其皮可活血,舒筋解毒。用于腓肠肌痉挛、食积、中毒。其果梗可健胃,补血。
这才知道其实我们吃的拐枣并非枳椇的果实,而是肥厚的果梗。外形的确很像鸡爪,有的地方叫它鸡爪梨。也就是说枳椇可食用部位被称为“拐枣”,味甜,稍带涩味。8—10月果实成熟,而霜降后甘甜如饴,涩味消失。
枳椇真正的果实很小,圆球形,大如豌豆,坚硬而干燥,有三条纵沟,为黄褐色瘦果。如把果实剖开,其内三个小室,每室内镶着一粒种子。
别看枳椇其貌不扬,它可是野果里历史悠久的明星。古语云:“枳枸来巢,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诗经·小雅》里即有“南山有枸”。枸即是枳椇。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陆疏》中说:“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
拐枣虽然看起来是疙疙瘩瘩,但嚼起来甜味似糖蜜,所以古代有木蜜、树蜜等称呼,现在有地方也叫“甜半夜”或者“甜三年”。
古人相见时赠送礼物,称“挚”或“贽”。《礼记·曲礼》中言“妇人之挚,椇榛、脯修、枣栗”。说明当时枳椇跟榛子、枣子、栗子一样,是一种较常见的干果,广泛用作女性之间见面互相交换的礼物。现在有的地方叫“勾头蜜”,听起来像闺蜜挤在一起交头接耳的样子。
话说我没见过我姥爷,也没见过他种下的那棵拐枣树,但是却品尝过拐枣的滋味。
人的认识半径总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扩展,而每个平常的事物背后都有不同凡响的一面。所以,对未知保持充分兴趣,能让已知更情深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