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精准扶贫是热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关切。距离“2020实现全面小康”只有四五年的时间,而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扶贫工作面临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到四川省基层调查精准扶贫的现状,四川省仍有贫困人口600多万,是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在精准扶贫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从记者的调查中可以看到那里已经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宋美娅
站在四川省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口往上望,绿树掩映着红色的屋顶,新房一排排,延展到了半山腰。房屋的样式差不多,橘黄色的墙体、大红色的屋顶、宽宽的屋檐。村子里小路蜿蜒,小树翠绿,天空湛蓝,云朵雪白,映照着这个漂亮的村寨。
去年,一篇凉山彝族女孩儿的“最悲伤作文”,把大凉山、把彝族,陡然拉进人们的视线,人们发现了大凉山的贫穷。4月下旬的一个周六,当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站在长板桥村口时,却看到这样一个如童话境地的彝家新寨。“这是扶贫成功的寨子。”西昌市妇联主席汤学莲说。
“刘书记来了。”汤主席说着,就见一个女干部抿嘴笑着走过来。她皮肤微黑,大眼睛高鼻梁,记者问:“你是彝族?”“是。”刘书记文静地回答,“我们这里百分百彝族。”刘书记叫刘阿比,是西昌市安哈镇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这天她值班。
“咱们上去看看吧。”刘书记引领记者往村子里头走。她轻轻地说,“这些房子是台湾设计师设计的,引进台湾的轻钢结构,在原来村落的基础上修建的。防9级地震。”村里的小路很干净,路口设有路标。刘书记介绍,原来的长板桥村农户住得分散,都是草泥房子,彝族人的居住习惯是人畜混居,村里的基础设施很糟糕。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后,改造长板桥,引电引水修路,环境改造,补助修房子的钱,三口人之下的每户补助4万元,4口人以上的每户5万元。在山上居住的农户也迁移下来,原来长板桥村70多户人家,现在是128户。
“大凉山彝族是中国最后一个结束奴隶制的地区,直接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刘书记这样介绍时,恰巧说明了彝族村寨贫穷的历史原因。1956年,凉山开展民主革命运动,但经济的发展不能像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完成。彝族同胞仍然是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主要种植土豆和玉米,可是他们的居住地在平均海拔1500米之上,气候寒冷,土层稀薄,农作物产量很低,土地一年只种一季,收成很少,所以土豆就是彝家人的主食。而彝族人的生活方式也很原始,三块石头支一口锅,一家人围着一个火塘,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一般人的家里什么家具都没有,一个简陋的棚子里人畜混居在一起。加上彝族人的居住地一般都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普及率又很低,很多人是文盲半文盲,所以有评论说,这里的贫穷是原始的贫穷。
针对这样的贫困情况,刘书记说,那就是要改变生活方式,调整生产结构,党委、政府要让大伙儿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能住下,能发展。这两年调整产业结构,开始种杨梅、种核桃,刘书记强调“都是优良品种”。
生活方式改变起来也不容易, “为开一个窗户,做了三个晚上的工作”“教他们坐凳子,到屋里给他们扫地,教他们碗筷怎么摆,怎样洗脚、刷牙、洗脸。”说到这里,刘书记笑了,“你现在再去他们家里看看,沙发、电视柜,比我们摆得还漂亮。”
眼前就走进了一个院子,几个妇女抱着孩子依在矮墙上说笑,一个中年汉子抱着双臂站在院子中央,“能到你家看看吗?”记者问,他高兴地说:“来看来看!”这是一个两层小楼,红木地板泛着亮,客厅宽敞明亮,电视机、沙发簇新,看得到卧室里纱帘垂地。“上楼看看吧。” 男主人叫安阿合,热情地往上托着双手,鼓励记者踏上楼梯。楼上也是有客厅有卧室,客厅里也摆着电视、沙发、音响。安阿合说,他家以前是土房子,穷得很。国家政策好,把土房子修成现在的好房子,“政府补贴了8万元。” 47岁的安阿合满脸笑意,他主动给记者说,家有5口人,3个孩子。“我有两亩水稻,种有板栗、核桃。还想在院子里摆上烧烤架,搞点彝家乐。日子好得很。”他反复说着“瓦几瓦”,汤主席告诉记者,瓦几瓦是彝语,就是好得很。
住在村口的王明,房子是长长的一排,侧边的厢房还有卫生间和厨房,前面的院坝里挂满了玉米棒。王明说,到浙江打了几年工,因为没什么文化,一月挣个两三千元,2014年新村建好后就回来了。他利用自己临近马路的便利开办了彝家乐,“现在一个月挣个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
刘书记要让我们体验一下彝家乐,带着我们往半山腰走去,一路上看到每一户彝家乐都是热热闹闹,路边的小汽车都停到了树丛里。发展彝寨旅游,把彝家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也是扶贫脱贫的一个方法,不少彝家人真的致富了。
作为凉山州府的西昌市,近两年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效果显著,两年中,西昌市本级财政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000万元,把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与精准扶贫高度融合,长板桥村就是一个摆在眼前的实例。
在长板桥村旁边,有一个文化广场,刘书记说,火把节时,这里是西昌主会场的一个分会场,“到时候你还来啊。”她邀请记者说,她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