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雨花 文/摄
阳羡是哪里?它就是今天的宜兴。
宜兴,这个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的小城,在过往的悠远岁月里,又称“阳羡”“荆溪”。
我们常常说,字如其人。其实,有时候,也是地如其名。许多地名,往往得之于当地的河流山川,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因此,单从地名上,就能嗅出这个地方的独特气息。
对不起,宜兴,原谅我更爱你的别称:阳羡,或者荆溪。如果说,面对宜兴这个名字,我还要费心揣度你的模样,那么,只要唤一声阳羡、荆溪,阳羡河、荆溪水,哗啦啦的,它们就把你的风情泄露出来了。
我更爱称宜兴为阳羡,还因为苏东坡。苏东坡当年来到这块土地上的时候,它还叫阳羡。
元丰七年九月,在宦海里沉浮半生的苏东坡,一踏上阳羡的土地,就为此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之美所吸引,他记此事道:“吾来阳羡,舩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誓将归老,殆是前缘。”他用尽积蓄,买田置屋。他相信会在此终老,安度晚年。他写诗曰:“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元丰八年五月,当他携家带眷到达湖边新居仅仅十天后,又接到了朝廷对他的新任命。他荡舟洞庭、“小园种柑橘三百”的田园归隐梦破灭了。
今年,暮春时节,雨纷纷,穿行在宜兴的街巷山野之中,我一点点地明白了苏东坡的心意,明白了他何以对当时还叫阳羡的宜兴一见钟情,明白了他诗中的“溪山好”。
宜兴境内的连绵青山,浩渺湖水,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神秘溶洞,纵横八百里的竹海,绿洲一般的茶园,无数的山涧小溪……都使宜兴有了一种桃花源般的气质和仙气,这对有归隐之心的人来说,无疑是求之不得的。
宜兴有善卷洞,也有善卷村。而善卷之名则来自尧舜时的一位隐士。据《庄子》《吕氏春秋》等记载:尧舜钦佩善卷德高学深,欲以天下让之。善卷为辞王位,隐居于宜兴城西南的山洞。后人为纪念这位“善积德彰”的帝者师和中国最早的隐士,就把山洞取名为善卷洞,善卷村也因此得名。
之后,归隐宜兴而成佳话的就是范蠡和西施。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里的五湖就指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在今天宜兴的施荡村有一座施荡桥,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座桥是范蠡和西施的定情之桥,他们曾出资帮助当地老百姓建这座桥,并从此隐居在宜兴蜀山的蠡墅一带,帮助丁山的百姓制陶,使宜兴成为著名的陶都。无无居士汪廷讷这样描绘他们的生活:“想其洞庭橘熟,江乡蟹肥,维艇白苹渡口,垂钓红蓼滩头。友者白鹭沙鸥,瓦盏蓬窗,独斟浊酒……”
如此逍遥,如此美满,如此幸福,范蠡与西施的结局,深深契合了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百姓的心理。在数千年的流传中,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和文化符号。
德国文化学家斯宾格勒说,土地有一种神秘力量,人们在那里住过,便会受其影响,住越久,它便将每一个人缠住越久。那么,反过来说,那些伟大的人,那些在精神上闪耀着光辉,内心里蕴藏着巨大善能量的人,是不是也对他所到之处、所栖之地产生影响呢?我想这是肯定的。
就说苏东坡吧,虽然他未能终老宜兴,但他却给宜兴留下了无形或有形的文化和精神遗存。他在宜兴置屋时,曾经买下一栋自己十分满意的老宅子,后来却发现是这家的不孝儿子瞒着家中老母亲卖掉的,老母亲将无家可归。听了老妇人的哭诉后,他将契约从衣袋里拿出来,在老妇人面前一把火烧了,将房子归还了老妇人;据说,苏东坡还在宜兴闸口镇亲手栽下一棵海棠,现今海棠树老干可二三人抱,子根孙根已合为一体。每年春天海棠盛开时,几千万朵在枝头绽放,美得令人震撼;现在宜兴犹存的蛟桥石碑“晋征西将军周孝侯斩蛟之桥”,据说也是苏东坡的手笔;还有东坡书院,是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书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现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
苏东坡与宜兴相遇,相信他在宜兴获得了安慰与力量,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治愈。而他,又将自己的光辉抖落在宜兴,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文化的种子。
数千年来,宜兴吸引了许许多多像范蠡、苏东坡这样的人,他们在宜兴都留下了自己或深或浅的印痕。因此,在宜兴,文化遗存俯拾即是。
人杰地灵,宜兴当之无愧。迄今为止,宜兴出过4位状元、10位宰相、26位院士。当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吴冠中也是从宜兴走出去的。
如今,作为江南著名的富庶之地,宜兴秉承传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不说别的,单说新建的宜兴文化中心,就令人叹为观止。文化中心由四幢建筑组成,由南往北依次为大剧院、青少年科普馆、博物馆和图书馆,面朝东氿湖畔形成环抱之势。其中的大剧院正面由自由曲面的玻璃幕墙和流线型的金属幕墙组成,像是幕布从底下掀起,让人看到室内变幻的空间,寓意大剧院是“永不落幕的舞台”。大剧院建筑设计之现代、大气,其中演出节目的丰富和高雅,可能是一些大都市的剧院都难望项背的。
最让人惊讶的,是宜兴的乡村。晴耕雨读,耕读文化深入人心。耕田可以事稼墙,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文化滋养、培育了一代代宜兴乡人。他们身上有着一般农民所缺乏的气质。既是农人,又是乡村文人。这种气质外化开来,就体现在他们所居住的房子和乡村环境上,表现出一种山水情怀和环境意识。走在宜兴的村落,随处可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花园菜圃,如诗如画,既有田园野趣,又有文化内蕴。桃溪北门村,凤凰村,龙池村,茗岭村,白塔村,美栖村……几乎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历史掌故,自己的村谣和村歌,自己的文化记忆。
这个暮春,走在宜兴的大地上,不止一次地想到苏东坡。当他从宜兴被朝廷召回,我仿佛能听到他无可奈何、心烦意乱的一声叹息。如果可能,真的想给苏东坡写封信,和他说说当年的阳羡今天的样子,说说阳羡的春天和溪水,告诉他阳羡已是著名的陶都,阳羡的富裕今非昔比,杏花春雨里的阳羡美丽依旧,阳羡的“溪山”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