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6月16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综合 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儿童行为习惯 “动手做”助力孩子成为小创客 “邻家母亲”结对关爱缺失母爱少年 八成青少年认为自己面临网络性侵 用国内高考成绩申请国外高校行的通吗 拍卖自制品筹建困境儿童公益厨房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供空间和氛围

“动手做”助力孩子成为小创客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学生和老师设计制作悠悠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引领儿童少年从小学会创新、善于创造,如何在学校、校外活动场所和家庭开展创客教育,已经成为了今天老师、父母等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

“这是我通过观察、亲自动手制作的悠悠球,是一款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悠悠球。这样,课余时间,在同学们炫技的时候,我也可以亮相自己的绝活儿,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同学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我。”视频中,一名男孩正在介绍他和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3D技术、设计制作的悠悠球,自豪地说出了自己的初衷。

由中国儿童中心主办的“爱家创酷”中国家庭创新教育行动启动仪式暨“儿童未来学习新时代”教育论坛近日举行,这是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黄建荣校长在论坛上展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的一个场景。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引领儿童少年从小学会创新、善于创造,如何在学校、校外活动场所和家庭开展创客教育,已经成为今天老师、父母等教育者热议的话题。

什么是创客教育

所谓“创客”,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努力将自己的创意转变为产品或服务的人。当创客精神与教育相遇,创客教育便诞生了。

中国教育学会创新思维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解释说,在创客教育中,STEAM学习是孩子们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所谓STEAM,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 E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 Maths(数学)5个单词的缩写。李亦菲说:“STEAM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跨学科学习的环境,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并且和自身生活相关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非体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结果。STEAM学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也是基于创造的学习。”

李亦菲认为,创客教育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思想为一体,契合了孩子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它主要以创客空间为平台,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创造精神。

据李亦菲介绍,创客教育已经使教育由课程本位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从课堂学习向泛在学习转化。创客教育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还有数字制造技术,如创客空间、3D打印、可穿戴技术等等。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课堂学习、在校外教育场所学习,也可以不需要特殊的场所支持随时随地学习,比如打开手机学习、虚拟现实学习、互动,打破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学园科技助力小创客

为了顺应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目前一些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已经设置了内涵丰富的创客课程,开设了创客空间,为孩子的学习提供环境、资源和机会。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一些喜欢“动手做”的孩子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习3D技术,不仅设计制作了悠悠球,还设计制作了纸杯、各种玩教具、用于演出的快板和皮影道具。

该校不仅以科技创新见长,同时也是非遗传统文化示范校,为孩子们找到一个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契合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比如,学生们会想到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皮影道具,还举办了木偶剧演出。

“孩子们特别有成就感,因为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的结果。” 校长黄建荣说。

既然3D打印能够为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提供技术支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便坚持“设计是重点 打印为辅助”的原则,鼓励孩子们能把自己心中所想的东西变成真实的物品。孩子们既学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个个特别高兴。

除了3D打印小组,学校还组建了学生科技探究院、学生科普剧社等社团,举办科技周、科技与未来展览等活动,评选科技小明星。在丰富的活动中,孩子们也萌发了一些好的创意。比如,学生王美娟把家里的废光盘、啤酒桶、塑料桶、废瓶盖收集起来,制作了集照明、收音、MP3、降温功能于一体的全能机器人,荣获北京市“我有一双灵巧手大赛”一等奖;李坤同学在学习了植物知识之后,发明了花卉滴灌器,荣获北京市第31届青少年创新大赛的优秀项目奖。

新型的知识运用空间,让孩子们对新技术拥有了持续的探究热情,不断创造出新作品,更让孩子们享受到了科技的乐趣。

营造家庭创客空间

“创客教育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就是要培养愿意动手做、愿意思考、有创新思维的人,学校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的这些需求,然而,校外教育和家庭创客教育可以弥补这个不足。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联合起来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创客空间。” 李亦菲说。

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科技指导站站长、宝山区“家庭创客行动”创始人吴强在论坛上介绍,“家庭创客行动”鼓励家庭成为少年创客成长的摇篮。因地制宜地利用家庭的任何地方,如客厅、书房、卧室或单独的房间、阳台、车库、地下室等,都适合打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开展创客活动的空间环境。

“家庭创客空间”按年龄段划分为三种形式,即家庭创娃玩具间,适合3~6岁的幼儿,突出“玩”的特点;家庭创娃工作间,适合7~11岁的儿童,重点“动手做”;家庭创客工作坊,适合12岁以上少儿,进入“创”的阶段。

内容包括3D打印坊、电子坊、模型坊、木艺坊、陶艺坊、园艺坊等。活动内容包罗万象,以小制作、小创意、小种植、小观察、小实验、小研究等形式呈现。活动方式以亲子兴趣爱好传承与学习为主,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开展,长期坚持。

吴强说:“我们的计划是使孩子在家庭创娃玩具间中度过2~3年的‘玩物’期,在家庭创娃工作间度过4~5年的‘造物’期,然后再经过6~8年的‘玩与做’,顺利进入家庭创客工作坊的‘创物’阶段。”

在宝山区,一些“家庭创客行动”已经开始让孩子受益——

5岁的陈正羲,已经是乐高的“小玩家”了。他的妈妈从小就是学霸,比别人学得多、学得早。但她觉得要汲取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教训,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学习书本知识。

从陈正羲一岁半起,爸爸妈妈就开始和他玩乐高玩具,每天确保玩2个小时,同时还教会他看说明书。在他家客厅的一角,有一个约4平方米的区域,是正羲的创娃玩具间,包括操作台和有60个抽屉的乐高零件柜,每个抽屉有8个格子,陈正羲能将零件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格子里面。就在这个空间里,他能利用现有的零件,自由发挥,拼插出不同的汽车,搭建出各种各样的楼房、城堡等建筑物。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学校初二学生郭希与也在自己的房间里建起个家庭创客电子实验工作坊。他的创客经历从5岁开始,那时,他突然对日光灯先闪后亮产生了兴趣,爸爸当即把日光灯取下来、拆开给他看个究竟。从此,他迷上了家电产品,凡是能拆的,都要拆开看明原理。

去年,他对吴强站长说:“我对空调非常感兴趣,但至今还没拆过。”吴强很快派人找来一台旧空调,让他和同学一起操作。后来,郭希与告诉吴强:“我终于弄明白了空调的原理了,很开心。”

在邻居眼中,郭希与是聪明的“小电工”,谁家的小电器坏了都找他修。他还用旧电脑改造成水冷系统,利用半导体制冷原理,制作半导体快速制冷冰箱;DIY大功率2.1声道功放机,用微波炉变压器改装电焊机……在优酷视频网站,他开设了“与希郭工作室”。今年,郭希与当选为宝山科学院副院长。

吴强谈道,创客不是“被教育”出来的,他们是在一种或多种适合的文化或物质环境中自然而然孕育与成长的。家庭是创客“自成长”的摇篮,社会应鼓励广大家庭以孩子可持续成长为宗旨,建设“家庭创客空间”,培育以“动手做”为特征的家庭生活与学习方式,让孩子从小沐浴在家庭创客文化环境与氛围之中。据了解,上海市宝山区鼓励和支持区内16万中小幼学生中的5~10%的家庭创建起“家庭创客空间”,“十三五”期间诞生10000个家庭创客空间。

“家庭创客是在自己的空间、自主的时间、与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一种基于兴趣爱好的自发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兴趣将会发展成终身的爱好。” 吴强说。

“家庭创客行动”与本次“爱家创酷”中国家庭创新教育行动论坛的主旨一脉相承。据中国儿童中心教育活动部部长王秀江介绍,“爱家创酷”中国家庭创新教育行动利用家庭亲子活动开展创新家庭建设,将社会创新和家庭创意有机结合,侧重探索新的家庭教育模式。通过构建“家庭创客空间”“酷娃玩具自做”“亲子互动互学”等方式,培养家庭成员的“工匠精神”,提高儿童做人做事的责任感和创新探索能力。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的中国家庭创新教育行动中将建立中国家庭创新教育行动联盟,为行动开展提供顶层设计、专业指导;组织教育和技术专家共同研发编撰家庭创客教育活动课程教材;不定期地开展家庭创新教育论坛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