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人而言,生命都是唯一的,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校园暴力频发、青少年自杀现象突显,都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和无所谓,这也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重庆市江北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通过让学生为他写墓志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也让我们陷入思考:生命教育的预防针,应该怎么打?专家呼吁,应加强对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要从家长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凯
2016年5月3日~5月6日,重庆市江北中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生命教育展示周”,包括生命之论、生命之美、生命之悟、生命之音、生命之歌、生命之健、生命之德、生命之规8项内容,4000多名师生、家长齐聚一堂,通过生命教育论坛、主题班会、才艺达人秀等活动共同感受生命教育的魅力。作为“全国生命教育示范学校”,今年是江北中学开展“生命教育展示周”的第6年,也是践行生命教育的第16年。
当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时,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迅速发展。“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重庆市江北中学校长但汉国这样说,知识教育要做的是“人人成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强调升学率;生命教育更强调的是“人人成人”,强调学生的体验、情感、思维。
家长、学校的观念滞后让践行“生命教育”几乎沦为空谈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而目前在我国,无论从政策制定者层面,还是从教育践行者层面,对待“生命教育”的认识至今还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1.父母没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孩子很难形成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家庭是孩子最初成长所接受教育的环境,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正确的生命观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父母自身没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孩子是很难形成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与珍惜之意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对其的期望值,也对孩子的生命观产生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对孩子学业的过分关注,导致了现在的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很强,难于与他人沟通,一旦生活中出现不如意,往往喜欢把问题放大,甚至用极端手段对待他人,或以了结自己的生命作为抗议。
2.学校对孩子们人文教育的忽视,导致危机心理频频出现。正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我们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对生命的淡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不仅对生活、生命缺少激情,而且一旦遇到挫折有可能转化为心理危机。
3.教育手段陈旧,照本宣科难以引起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究。部分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对相关生命安全的知识,如生存训练、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内容则不够重视。大部分学校对于这些课程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讲解,结果是学生很少能主动去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对生命的态度是模糊不清的,在遇到困难时易表现出冲动和不够理性。
校园暴力和学生自杀频发警示生命教育的空白和无力
身处校园的青少年,身心发育均不成熟,生命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走极端,选择伤害、结束自己的生命,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和无所谓,这也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群殴、凌虐事件频发。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这些孩子年龄都在12岁至16岁之间。 2015年4月29日,上海市医药学校一名女生被五六名女生轮番推搡、扇耳光、踢打、拖拽头发的视频在网上传播……
校园暴力的频发,其实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外露,也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玷污,从伤害者的角度看,生命的善良和美好已经与他们渐行渐远。如何不使更多的生命变成满负罪恶,让更多的孩子警醒和防范,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已成为目前生命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
同时,据媒体报道,我国每年自杀身亡人数为28.7万,按儿童占0.9%计算,每年自杀身亡的儿童人数大约为2583人。而在我国的高校中,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在校大学生发生27起自杀事件,而到2006年一跃增加到130起之多。另有资料显示,自杀高峰年龄在16~30岁之间,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件的第二位死因。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的王海勇表示,青少年频频自杀事件的发生和处理同样暴露了我们生命教育的空白和无力。我国当前家庭大多数孩子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成长过程表现出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根本受不了生命中小小的挫折。而且,学校在青少年的各种问题面前,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部分学校目前将教学重心放在文化课程上,对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而且某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生命警示教育时,手段贫乏,缺乏系统性,往往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时,才想起来采取行动。教育方式通常采用枯燥的说教,“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不能重来”等话语在青少年面前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敏表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多疑、冲动、脆弱,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要加强对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应该从家长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学会感恩,认识生命,为孩子打好生命教育的预防针
生命教育,不能等生命没了再来教育,对于生命来说,亡羊补牢的成本很高,但是如果学校等教育机构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教育工作,则给学生的生命又多加了一层保护伞。那么,生命教育这一支预防针该如何打呢?
2001年,重庆市江北中学在全国率先开始生命教育探索,将生命教育分为“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精神生命教育”三个维度进行分层教育、分类培养,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该校每一年的“生命教育展示周”仿佛一场“生命嘉年华”,不仅给师生和家长提供了自我展示、张扬个性的舞台,也于无形中激发着学生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思考。平时,主题班会、法律讲座、救护常识等多元化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也一年一年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生,珍爱生命,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
此外,该校还积极打造“生命教育”的乐课堂,“让每一节课都充满生命气味”。该校高中语文老师张利群,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宝贵,还给每一届学生都布置了一个特殊作业,为他写墓志铭。张老师目前已珍藏了70余份墓志铭,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体验了一场生离死别的直通,让他们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价值,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该校还组织优秀教师编写了《生命之悟》系列校本教材,在教材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即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教育。目前,已有10个学科搭配了校本教材“小读本”,各科任老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搭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平台。
另一方面,该校还邀请家长们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管理,走进教室听课,担任学生考试监考官等,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认识生命教育,与学校携手开展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展示周活动中,初一(5)班的家长和孩子们共同设计了“感念亲恩,回报父母”主题班会。为此,家长和孩子们各自录制了一段“爱的视频”,还展示“爱的留言”,并在班会展示中发表自己对感恩的看法,让在场的师生感动无比。
好在,这样的感恩教育如今在我们的校园中、在孩子们的课堂上,已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它是一种情真意切的引导,向孩子们传递着暖暖的正能量,开启了孩子们生命中的善良和纯洁。感恩教育,正在为校园的生命教育开启一个新的篇章,让孩子们深刻体会生命的重要意义,也懂得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对待学习,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德国卫生教育机构有个项目叫“短寿展”,专门在博物馆里展示2000多名短寿者的资料;韩国也有模拟葬礼,通过写遗书、进入棺材模拟死亡等方式,让人们体验到生命的宝贵,而且这种活动已经蔓延到中小学……
总之,教育部门等国家公权力当医生,学校当护士,医生控制药量大小,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进行普及;护士负责打预防针,创新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同时,社会还可以当监督员,监督学校的生命教育工作是否落实到位。
正如教育学者张文质在他的《跨越边界》一文中写道:生命使教育成为可能,变得丰富与不可思议。我们始终还要谨记,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一切都因为我们活着,因而我们唯有希望活得更好,生命的有限性催促着我们的行动,活出意义也便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相关链接
海外生命教育面面观
美国: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美国有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各种书籍、影片、视听教材更是不计其数。美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因地而异,如印第安纳州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Lifc Skill Ministry是另外一个专门训练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机构,用来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贫穷等。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是Ted Noffs先生于1979年在悉尼创立的,最初是供学校运用的反毒品教育资源。一开始即强调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理念,对于孩子具有危险的行为,学校该预先教导孩子,加强其社交技巧,例如问题解决能力、肯定而非挑衅的行为举止,以及发展积极的态度。根据上述原则,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建立了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设计适合小学各年龄课程的反毒教育,并透过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的科技和交互作用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学生的教材和学校老师及家长都是交互作用的,教材也被包含于学校老师现有的健康和体育课程活动内,有4个网站供中小学生及其老师家长持续互动沟通和资源下载。生命教育资源的重点在于吸烟和吸毒的预防,以及将酗酒和吸毒的伤害减至最低。
日本: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近年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口号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余裕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经常到牧场体验生活,提倡要把中小学体验农村生活变为“必修课”。
英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当初是由查尔斯王子鼓励Ted Noffs先生将生命教育传至英国。1986年初,英国第一个生命教育流动教室产生;1987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英国基金会;1987年3月诞生了第二个流动教室。直至1995年,20多个流动教室普及至英格兰、威尔士和贝尔法斯特等区。
新西兰: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始于1988年,其目标是将生命教育精神传送至每所小学和中途学校。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基金会所实施的生命教育同源自于澳洲生命教育的哲学理念,其服务对象是5~12岁的学生,其课程是连结学校教授的健康和体育课程,其中也包含回家功课。课程方向主要是积极取向,所坚持的原则是建立学生自我尊重,也教导学生拒绝的技巧和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及结果。另外,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就学阶段,能够认识人类身体的功能及其被其他物质破坏后的失衡状态;证明身体滥用后生理、心理和情绪上的影响;发展生活中拒绝朋友同学的技巧,以及发展在身体环境对个人健康和日常生活冲击的正确理解。
中国香港地区:2002年12月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以社区和中小学为阵地开展生命教育,学校、传媒和非政府机构都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香港宗教教育中心发起了“亲亲孩子、亲亲书”的生命教育计划,并举办了“走出生命迷惑——谈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实施成效座谈会”,引起社会很大反响。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也提出“生命教育教师培训”,显示教育行政单位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中国台湾地区:台湾的生命教育最早由民间团体于1976年从日本引入。1997年台湾“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学校规划《生命教育实施计划》,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编写教材、培训师资等。生命教育自1998年开始针对全台中学生实施,并得到台湾各级中等学校和辅仁大学、彰化师大等一批大学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引发了台湾对生命教育探讨的热潮。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全面实施,台湾“教育部”于2000年2月宣布设立“学校生命教育专案小组”,同年8月又正式成立“‘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规定2001年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发布“生命教育先导计划”。目前,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台湾地区的新教育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