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从源头入手,减少儿童留守现象,也成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关注重点和社会各界探讨的话题。
减少儿童留守现象,作为监护主体的家庭和家长不可缺席。国务院于今年2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父母外出务工、创业,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往往是因为工作不稳定和受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观条件限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不过,也有部分家长在选择务工方式和工作地点的时候,过于看重经济收益,轻视甚至忽视了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将孩子委托给他人,甚至让孩子独自生活。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家长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条件,将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外出务工,很好地履行了家庭监护的责任,使孩子得以在父母身边健康成长。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责任;而如何在现有环境下,创造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应该思考并努力的人生大事。为此,“新农村新女性”周刊从本期起展开“带上孩子去打工”系列报道,通过一对对打工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工作的故事,呈现他们的爱心和作为监护主体的责任感,为其他有同类境遇的父母提供经验借鉴和解决思路;同时,反映他们在带着孩子打工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关注这些尽职尽责的父母,在政策和服务方面对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史玉根
今年秋季,女儿婷婷就要回河南老家上初三了,提起这事,徐如明和王芝荣夫妇难掩不舍:“女儿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5月22日下午,阳光和煦。在北京北六环外的一个蔬菜种植园,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见到了这对普通的务工夫妻和他们的女儿。徐家三代七口人就住在园里几间简易平房里。这里就是他们现在的家。
14年前,徐如明和王芝荣夫妇抱着几个月大的女儿,从河南信阳市固始县农村来到北京。时光飞逝,如今,女儿年已满14周岁,虽然在法律意义上还是未成年人,但已进入“花季”,有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返乡升学,做父母的既有难舍也感欣慰。
婷婷在北京昌平一所民办学校已经上了两年中学,每期学费3000多元,加上坐校车和吃午餐等所需费用,一年要花费1万多元。这笔费用全靠徐如明和王芝荣夫妇种菜挣钱来解决。在班上,婷婷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考上一所正规大学。限于当前的政策,这一梦想只能回户口所在地实现。去年下半年,徐如明回老家联系了一所中学,对方要求家长把孩子送回去读初三,以便顺利升上高中。
“女儿有这样的志向,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要支持。”徐如明对记者说,他们把女儿一直带在身边,并且支持她升高中、考大学,也是尽父母的责任。20世纪90年代,徐如明经常外出打工,对留守在家的儿子疏于管教,以致他学习总是跟不上班,后来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辍学了,如今也和父母一样在北京租地种菜。
2002年5月,婷婷在老家出生,王芝荣对丈夫说:“不能让婷婷像她哥哥那样。我们再出去打工,一定要把婷婷带上,不然,就都别出去。”两口子没费口舌就达成了一致。当年中秋节过后,他们抱着女儿来到北京,通过老乡介绍,在北五环外的一个村子租下几亩地,种植、销售蔬菜。他们知道,虽然种菜比在建筑工地或工厂打工更辛苦,而且收入不高,还有风险,但夫妻俩可以在一起创业、生活,便于照料孩子。
带着孩子创业显然比单枪匹马打工更艰辛。最初两三年,夫妻俩一边照看孩子,一边打理菜园,每天起早贪黑,常常忙得焦头烂额,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吃上一口饭。由于不熟悉本地土壤情况,种上的蔬菜总是长得不太好,让人心焦。一些老乡劝他们把孩子送回老家,让老人照料,等孩子大一点再接来北京,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老人年纪大了,把孩子送回去,给他们增添负担,再说,孩子不在身边,太不放心了。”
虽然艰辛,但徐如明夫妇仍然尽心尽力地照料着孩子,从未让她挨饿受冻。有一年春天,婷婷患上了流感,高烧39度,两口子赶忙把她带到附近一家诊所治疗,输了一晚上的药液。那一夜,他们没有合一下眼。第二天又在诊所里陪了大半天,直到孩子退了烧才回家。医生告诉他们,如果拖延了治疗时间,孩子高烧不退,有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婷婷到了上学年龄,进公办学校手续麻烦,徐如明夫妇只得把她送进一所民办小学就读。“那时候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多,老师都来拉生源。我们选择了一家离我们住地不远、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费稍微贵一点,但我们觉得值得。”
徐如明上过高中,文化程度比妻子高。婷婷上学后,他承担了辅导女儿学习的任务。不管多忙多累,只要婷婷有不懂的地方,他都会抽出时间给她详细讲解。除了辅导课外作业,他还经常给女儿设计一些应用题、作文题,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如果没有爸爸辅导,我的学习成绩可能没有今天这样好。”婷婷回忆说,在菜园里,她还跟着爸爸妈妈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与父母朝夕相处,看到他们每天辛勤劳动,婷婷很小就懂得体贴父母,常常主动帮忙做些家务和农活。记者采访时,婷婷刚刚洗完一大盆衣服。今年4月,王芝荣干活时不小心,从大棚顶上跌下来,摔伤了腰椎,需要静养,婷婷揽下了更多家务活。“她不到10岁就学会了洗衣服。我们不让她洗,她还不高兴。”王芝荣说,婷婷从小就勤快,但父母一般不会叫她干活,“她的主要任务是读书。”
婷婷的卧室是一间紧挨着蔬菜大棚的简易平房,墙壁上贴满了她近年来获得的奖状,房间很小,摆放了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一些农具,就只剩下过道了,屋里很暗,白天看书需要开灯。记者问婷婷对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是否有过抱怨,她笑了笑,说:“没有呀,习惯了。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我感觉很幸福。将来我大学毕业后就到北京找一份工作,挣钱给爸爸妈妈买一套像样的房子,我们一起生活。”
“北京的房子这么贵,你买得起吗?”王芝荣在一旁给女儿泼冷水。婷婷露出一脸天真的笑:“买便宜的呗,再说人家买得起,我就买不起吗?”听了女儿这番话,王芝荣也笑了。
再过三个月,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婷婷不得不独自回到老家,“如果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就好了”,婷婷和她的父母都这么希望,但眼下,这个希望还无法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