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张园园
“在学校待了20年,快毕业了,忽然让你有一个角色的转换,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心理调适。”对27岁的千鹤(化名)来说,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是毕业求职需要过的第一道坎。
千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这个上进的山东姑娘从本科、硕士一直读到博士。去年,千鹤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完成毕业论文上,只零星地参加了一些招聘会和宣讲会“试水”,今年年初,她正式加入了765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大军。
千鹤喜欢北京的开放和包容,这里的多元文化让她感到在此很容易找到事业发展的平台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因此,她从求职初期就明确了要留京工作的目标。
“找工作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千鹤说。尽管身边有师长支招,为她提供求职方向的具体建议,但习惯了象牙塔的生活和学习模式的千鹤一开始求职意向并不明确,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招聘信息她都会关注并“海投”简历。
然而,这些漫无目的的尝试也让她疲惫不堪,问问身边同学,人人皆是如此。之后,千鹤开始反思,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更看重职位本身的哪些特质?
与很多毕业生不同,想留京的千鹤并没有把拿到北京户口当成必要条件,“比起待遇,我更看重未来的工作环境。”
去年年底,千鹤去一家出版社面试运营的职位,和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出版社领导的一番谈话,让她对这家原本感觉“跟自己的知识系统比较吻合”的单位大失所望——对方看中的是她的高学历和名校背景而非学识,想以此作为炫耀“实力”的资本,此外,“狗皮膏药”式的图书推广模式、领导脱口而出的不文明用语都让千鹤觉得“很俗”,难以接受。
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博士学历也并未占据绝对优势。一些招聘单位要求招聘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最后却更倾向于录取硕士,反而在录取博士时尤为慎重。理由一方面是认为博士对待遇要求更高,担心薪酬过低留不住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一般希望博士入职后能够独立主导一个项目,因此更青睐拥有丰富课题经验的博士,而非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不少像千鹤一样的博士应届生因此被拒之门外。
虽然在求职时,千鹤没有明显感觉到遭遇过性别歧视,但朋友的经历让她在面对男性竞争者时仍有些底气不足:“只要和男生一起应聘,自己心里就很直观地认为,我必须比对方优秀很多才有可能得到这个工作。”
如今,千鹤的求职意向已经非常明确,由于人类学专业在地方的民族院校更受欢迎,她就将求职重心更多地放在人类学的一级学科——社会学方向,并将目标锁定北京明确要求招聘博士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这一选择,也与师长当初对千鹤的建议和期待有所契合。
目前,千鹤已被一家京内的科研机构录取,她也很欣赏这家单位关注应聘者学识、品性的态度和注重实干的工作氛围。同时,她也在等待一所高校最后的录取结果,以做衡量。
“找完工作,感觉又成熟了好几岁。”从迷茫到明朗,现在的千鹤已是“过来人”的心态。在她看来,此番求职也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过程,只要摆正心态、找到优势、树立目标、抓住机会,就业之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