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5月16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特别报道 良善家风成就爱之有方 “最美”心声解读幸福密码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美”心声解读幸福密码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代表发言摘编

谷豫东家庭

最美家语

翻看父亲的工作手记,我发现每个本子上的第一页都有这样一句话:“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这是我的父亲——一名老共产党员一生的信仰!这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家人。

福建 谷豫东家庭

弘扬革命传统 传续良好家风

我叫谷豫东,是福建省漳州市园林服务中心主任。能够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我感到十分自豪和喜悦。我的家庭故事要从我的父亲讲起。

我的父亲叫谷文昌,1915年出生在河南省林县的一户贫农家庭,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随部队南下至福建,曾担任东山县县长、县委书记、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行政公署副专员等职。由于家庭贫困,我的父亲小时候放过牛、做过长工,当过打石匠。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父亲始终对党和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世时常对我们说,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一辈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父亲为人民艰苦奋斗了一辈子,也艰苦朴素了一辈子。一件从渔民手中买来的旧大衣,父亲一穿就是20年。调离东山时,父亲的全部家当只有两只皮箱、两只木箱、两罐萝卜干和几麻袋杂物。父亲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我们5个兄弟姐妹在工作、生活上搞过任何“特殊照顾”,甚至政策允许的事,他也不“争取”,还带头把尚未成家的孩子全部送到乡下接受锻炼。我爱人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想请父亲出面安排一所好学校,他说,只要努力工作,在哪里都能干出好成绩。二姐结婚时,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说:“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木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这就是我的父亲,他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在他心中还有比亲情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党性原则。在亲情与原则的天平上,父亲总是选择后者。

翻看父亲的工作手记,我发现每个本子上的第一页都有这样一句话:“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这是我的父亲——一名老共产党员一生的信仰!这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家人。我的母亲史英萍也是一名南下干部,解放初即任东山县民政科科长及多年的妇联主任,1952年转薪时定为行政18级,在此后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职务、工资级别再没有提升过,其实机会很多,只是她都让给了别人,因为父亲说:“党把咱们培养成国家干部,应该满足了,不要计较职务与工资,咱们的生活水平比起群众和一般干部都好。”父亲去世后,母亲在一周内拆除了家中的电话,连同父亲的自行车一并上交党组织,“这是老谷交代的,活着因公使用,死后还给国家。”父亲去世后,母亲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1996年2月,母亲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清苦不减求学志——福建师大几位特困生纪实》的通讯报道后,心里很不平静,立即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元钱寄给了写这篇报道的记者,请他转给师大的6位特困学生。之后,她每月寄300元补贴这些学生的伙食费。为了每月从800多元离休金中拿出钱来资助特困学生,母亲停掉了每天订的牛奶,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多年来,母亲一共资助了多少贫困生,究竟捐助了多少钱,她没说,做子女的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母亲一生俭朴,死后没有存款。母亲曾告诉我们,每当看到这些学生的来信,了解到他们的进步,看到他们的成长,就感到很高兴、很满足,她说这比吃鱼吃肉还好,也是一种享受。

我时刻将父亲的教诲铭记于心,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守好本分,勤恳工作。我的妻子退休后仍热心公益事业,长期投身关爱下一代和青少年教育工作。我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深扎农村,在基层一干就是10多年。因为我们记得,母亲常说:“你爸爸是党的好干部,你们不能辱没他的名字,不能做对不起人民的事。”

踏实做人、干净做事,不追逐名利,不享受特权,这就是我的父母用一言一行留给我们家庭最珍贵的财富。作为园林人,我承续父亲的事业。我们的家庭将永续父母精神,使之代代相传。

成千珍家庭

最美家语

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因为我知道,是无数先烈的浴血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经常给村民讲,大河没水小河干,哪能只有“小家”没有“大家”?我觉得只要大家幸福了,我就幸福了……

河北 成千珍家庭

传承烈士精神 撑“小家”谋“大家”

我叫成千珍,今年75岁了,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城乡中史村一名革命烈士的女儿。能够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并在这里讲述我的家庭故事,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下面,我把自己60多年来传承烈士精神,撑“小家”谋“大家”的事情和大家进行分享。

我的父亲成法魁,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1949年在渡江战役中牺牲。我清楚地记得,在我8岁那年,家里来了几个人,把一张由毛主席亲笔签名的烈士证书交到我爷爷手中。爷爷看着我卧病在床的母亲、残疾的弟弟和年仅8岁的我,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法魁走了……以后日子咋过呢……这个家完了!”在全家人哭作一团的时候,我一下站出来说:“爷爷,娘,咱们不哭,这个家我来担……”就是当年这么一句壮胆的话,让我为这个残缺不全的家一撑就是60多年,前前后后养育了五代人。

父亲的精神激励着我,作为烈士子女要有更多的担当。为了改善生活,更是为了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照顾家人睡下后,我挑灯夜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1959年,我考上了邯郸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第一中学教书,为方便照顾家人,我要求回农村老家教书,后来又跟邻村一个善良本分的庄稼汉成了家。我的丈夫毫无怨言地帮我照顾家人,后来我们有了两个活泼伶俐的儿子。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经常拿出父亲的烈士证书教导他们要爱家爱国、勇于担当。两个孩子从小看到我既要教书又要照顾两个家,非常心疼我。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到附近的自行车厂工作,挣钱贴补家用。二儿子18岁时应征入伍。临行前,我叮嘱他,“咱们是革命的后代,一定要吃苦在前、争当先进、给家里争光。”在部队期间,因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二儿子第二年就被授予中士军衔,任命为高炮班长,并多次受到嘉奖。现在,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为了照顾母亲和弟弟家的生活,几十年来,从我家到娘家,我每天往返20里路,雷打不动。我既当姑姑又当妈,先是给残疾的弟弟成了家,又养育两个先天有病的侄女,再加上自己的两个孩子,肩上的担子很重。那时候,丈夫种地,我每月20来元的工资,养着9口人,日子过得十分紧巴。我白天上课,午间下地,晚上抽空打零工,绣帘子、绣花贴补家用。我和丈夫的付出换来的是家庭浓浓的暖情。后来,母亲、弟弟相继过世,留下两个侄孙。我的两个孩子成家后,儿子、儿媳们都帮着我供养两个侄孙。现在,两个侄孙学习刻苦、做人踏实、阳光上进,当年那个凄冷、残缺的家庭变成了温馨、美满的15口大家庭。

“小家”有了小幸福,我就想着怎么带领“大家”获得大幸福。在教书的几十年间,我热爱我的三尺讲台,关心帮助每个学生,谁的棉衣坏了,我给缝补;谁的功课跟不上,我耐心指导;谁病了,我端水喂药。学生们一直亲切地叫我“妈妈老师”。

退休后,我把自己的家当课堂,义务教村里的孩子们剪纸、绣花等手工课,给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们缝补衣服、做棉衣。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喜欢喊我这位“成妈妈”“成奶奶”上阵。村“两委”换届之时,我参加了竞选,并以全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2年,直到2012年。

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因为我知道,是无数先烈的浴血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经常给村民讲,大河没水小河干,哪能只有“小家”没有“大家”?我做村支书12年,从不领支部书记的工资,做计生工作3年,也不领工资,反倒常常拿退休工资贴补别人。

我觉得只要大家幸福了,我就幸福了……

杨竚家庭

最美家语

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不幸的,承受着照顾残疾孩子的辛苦。但在我心里,孩子给予我的更多。20多年的生活经历让我深深懂得:爱是付出,爱是给予,只有通过给予爱,传播爱,才会提升自己的信念、照亮自己的人生、坚强自己的内心。

山西 杨竚家庭

创造最美 传播最美 发扬最美

我叫杨竚,是一个脑瘫患儿家庭的母亲,现在山西省商务厅市场秩序处工作,爱人梁卫东在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我们有一儿一女,儿子23岁,女儿12岁。我们这个四口之家,在常人眼里也许是很不幸的,但在我们心里,因为有了一家人乐观积极、相互扶持与病魔抗争的人生,我们才更加感受到亲情的珍贵、生活的美好。

我和爱人梁卫东都出生于普通家庭,上大学时我们相识相爱,毕业后筑起爱的小巢,儿子的出生更是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快乐和幸福。没想到儿子1岁时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瞬间,我们的天塌了,感到深深的绝望、无助、惶恐,甚至是恼怒。但是,当我看到孩子那无辜的眼神,我明白,作为一个母亲,我必须坚强地撑起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当时,我和爱人的工资每月加起来也不足1000元,可是儿子看病一个疗程就需要3000多元。然而,不管多难,我们从未想过放弃。在求医路上,我们轮流背着孩子,有时候互相之间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杯递到手中的热水,那种互为依靠、相互支撑的感觉,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彼此的心。根据医生建议,我们每天轮流给孩子按摩,这一按就是十几年。为了让孩子学会爬行,我们和孩子一起在地上爬,一遍一遍示范,在磨烂了十几条裤子后,孩子终于学会了爬行,不久又学会了摇摇晃晃地站立,虽然姿态不那么协调,但我和爱人仍然非常激动。就这样,到小学四年级时,儿子已经能够独立行走。初中、高中、大学,他蹒跚着一路走了过来。看到他一天天地进步,我最大的感受是:爱的抚摸和温情陪伴就是良药,它可以治疗任何疾病和伤痛。

多年来,陪伴儿子治疗的还有朗朗的读书声和愉悦的歌声。喜欢文学的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治疗,我们常常边做家务边和孩子一起朗读华文美章;经常和他一起进行成语接龙、英文单词接龙等趣味性游戏,快乐学习,共同提高……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儿子已经大学毕业,自主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倾梦”,为残疾人搭起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已经吸引了近千名粉丝朋友。不久前,他受聘于一家公司从事文员工作,能够自食其力了;女儿是太原市实验小学少先队副大队长。

可能有人会觉得,“最美家庭”应该是“最完美”的家庭,在我们看来,“最美家庭”的“美”,不是完美,而是残缺中的那份真情,那份感动,那份相携,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情,是疼爱互助的母子情,是大爱无疆的人间情。

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不幸的,承受着照顾残疾孩子的辛苦。但在我心里,孩子给予我的更多。20多年的生活经历让我深深懂得:爱是付出,爱是给予,只有通过给予爱,传播爱,才会提升自己的信念、照亮自己的人生、坚强自己的内心。

为了回馈党的恩情,多年来,我和爱人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多次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我所分管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工作,在商务部管理系统中名列前茅。今年,在山西省厅机关处级干部选拔中,我从副调研员提升为调研员,这不仅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激励和鞭策,更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动力,我非常感谢商务厅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长期以来给予我的关爱,给予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家庭,但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却收获了不平凡的情和爱,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我渴望全社会形成一个宣传优良家风、传承优良家风的社会氛围,所有为人父母的人都能自觉参与到宣传和实践优良家风家教的队伍中,每个家庭都能收获“最美”,每个“最美家庭”都能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在聚力“中国梦”建设中创造爱,传播爱,发扬爱!

周晓光家庭

最美家语

因为有共同事业这个纽带和家庭成员的一致意愿,我们这个四代同堂、由多个姓氏小家庭构成的特殊大家庭,一直以来都凝聚不散。我们同锅吃饭、同心创业,形成了一个源于传统而又区别于传统的新型家庭体系。

浙江 周晓光家庭

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孕育的独特大家庭

我是来自浙江义乌的周晓光。今天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来说意义非凡——我的家庭万分荣幸入选2016全国“最美家庭”!感谢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感谢全国妇联,感谢社会各界,让我们家在承续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传播优良家风进程中得到新的力量。

因为有共同事业这个纽带和家庭成员的一致意愿,我们这个四代同堂、由多个姓氏小家庭构成的特殊大家庭,一直以来都凝聚不散。我们同锅吃饭、同心创业,形成了一个源于传统而又区别于传统的新型家庭体系。

总结我们家的特点,概括起来就三个字:“大、和、兴”。

“大”。我们家目前四代同堂、七枝同根、九姓同住、四十多人同灶。我上有八十多岁的父亲、七十多岁的母亲;平辈有六个姐妹和一个弟弟结婚后组成的七个小家庭单元;子侄辈中已有3人成婚,孙辈有2人,目前家庭成员有41人,今年下半年又将添2名新成员。

维系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根”,除了事业,还有传统的家庭伦理和我们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我们家附近就有著名的“江南第一家”浦江郑义门,延绵15代330多年,鼎盛时家庭成员达3300多人,家族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此外,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发展,男女平等理念以及对男权宗法制的突破等,这种文化的交织和浸染,是我们这个特殊大家庭得以形成的内在成因。

“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和”。我们家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上下四代40多口人,来自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社会、家庭背景,文化、性格也有差异,却能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睦共处,携手前行。

我父母已过金婚,一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我母亲和我奶奶从不吵架。我的婆婆早逝,所以我的先生对我父母特别孝敬,对我的妹妹和弟弟格外关爱。我父母也特别疼爱这个女婿,我的妹妹和弟弟也把姐夫当大哥,十分信任和爱戴。亲情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基础和纽带,逐步成为我们共抗风雨、共渡难关的精神力量。

我和我先生虞云新是患难夫妻。一路走来,我们在事业上并肩合力,感情上心心相映,有委屈互相安慰,有烦恼相互排解,有病痛相互照顾,事业和家庭越做越大,我们夫妻的心也越贴越紧。

“兴”。家和万事兴,我们家的兴旺不光是人丁兴旺,而且事业也兴旺,人才也兴旺。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这代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但我们尽量争取和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努力提升和完善自己。我们夫妻俩一起到上海中欧商学院、北京清华五道口学院、哈佛大学、沃尔顿大学学习听课,这让我们无论在事业和生活中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兴趣,知识给了我们家族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容面对、妥善解决。我的妹妹、妹夫们也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如今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都能独当一面。我们的下一代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

家门兴不兴,关键看门风。在20多年大家庭聚居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整理和明确了“勤俭持家、孝悌传家、助人为乐、吃亏是福、宽容诚信、知恩图报”的家风和系列家规。为了沉淀和发展良好的家规家风并世代传承,目前我们正在传统祖训家规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订立全新的《新光家族规章》,以保障我们家今后坚守精神内核、不断创新发展,为家人、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正能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