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长路
“我从没离开过土地,看到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全国三八红旗手部分人选首次面向全国征集’,也想试试看……”去年底启动的2015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评选,让一位农村妇女鼓起勇气推荐了自己,从手机里得到信息的她觉得,这个始于1960年的中国妇女至高荣誉,与自己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
在评选开始之初,全国三八红旗手从全部“等额推荐”变为“增加自荐、他荐名额”的消息,就通过妇联系统旗下的新媒体矩阵开始广泛传播,让许多基层女性在点击手机屏幕时,就已下定决心:“这一次,我也可以来试试。”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累计超过2100万网民,在评选过程中参与点赞投票。
“一次次地转发,改变了这项荣誉在许多妇女心中遥不可及的印象。”全国妇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至今印象深刻:“与往年相比,因为覆盖面的扩大,我们的工作量也提升了好多倍。”全国妇联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参与此次自荐的女性,学历多元——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身份多元——群众、中共党员、民主党派;职业多元——农民、公务员、自主创业者、院士、作家、家政员。
主动适应、上下联动、纵横联通——这是全国妇联在“互联网+”时代的应对之策。
从线上到线下,娘家人开始与妇女姐妹零距离无缝对接。
不断“涨粉”的妇字号产品
为打造一个属于中国女性的权威网站,如今,中国妇女网的全面改造升级被纳入国家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通过技术改造和深度改版,一个联系服务中国女性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国家一级新闻网站、妇联系统互联网建设的领军旗舰网站——中国妇女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
官网全面改版升级的同时,一个多平台、集群化、矩阵式发展的妇联系统新媒体也破土而出,“女性之声”系列产品开始成为用“网言网语”讲述“妇联好故事”的重要渠道——
2015年9月1日,全国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女性之声”正式开通运营。每天的定时推送,坚持着以传递女性新闻资讯、聚焦女性热点话题、交流女性关切之声、服务女性多彩生活的宗旨,如今已成为广大女性了解新闻资讯、关注性别发展、获得妇联组织服务的重要渠道,也是各级妇联干部便捷掌握妇女工作信息、分享工作经验、开展专业学习的重要窗口。不到一年的时间,订阅量已超过20万。
用权威、可读、可视来“涨粉”,让一个个妇字号新媒体产品成为广大姐妹的“心头之好”。
2014年7月1日开通运营的“女性之声”官方微博,目前粉丝已超过180万,成为政务微博中响当当的“大V”。
2015年9月20日,“女性之声”APP上线运营,这款集互动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产品,开设了每日妇女头条新闻、收集反映妇女群众倾诉呼声的互动社交等多个板块,在促进妇联工作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同时,也让妇女群众的需求与诉求得到全方位回应。目前,这款应用的下载用户已超过1.4万。
此外,全国妇联官方“头条号”的开通,又开辟出传播女性正能量、服务妇女群众的新平台,借助“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技术,传播效果也得到不断放大。
不断“涨粉”的背后,是不断叠加的关注,也是网上妇女之家越来越“热闹”的真实写照。
互联网思维催动的变革
如何运营好自己的新媒体?
在全国妇联的引领下,这成为各级妇联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福建,许多女大学生对于本土政务微信公众号的“第一选择”,非“闽姐姐”莫属。
去年在福建省妇联举办的“巾帼闽商创业分享会”上,“闽姐姐”就专门开辟微信直播页面,并实现活动现场微信弹幕交流。这是福建省内首次政务微信直播,当天线上线下分享人数达7万人。
一年来,“闽姐姐”共推出微信570多条,订阅数近3万,单篇最高阅读量达5.7万,总阅读量超过22万。荣获福建十大政务微信、全国妇联系统示范微信公众号。
“闽姐姐”的“网红”之旅,正是一场互联网思维催动下的变革。
作为政务微信,“闽姐姐”常被评价为“不见官气,不打官腔”。
在形象设计上,长发婉约的动漫头像赋予“闽姐姐”人格化符号,让人倍感亲切;在语言上,去硬话官话套话,偶尔还有一些“萌言萌语”,拉近了和粉丝之间的距离;在表述手法上,以讲故事为主的行文体系,好看易懂;在排版上,则追求页面鲜活美观。同时,注重原创,也是其一个“独门秘笈”。截至目前,闽姐姐的月阅读量已超过35万,单篇平均阅读量超过3000,头条平均阅读量超过1万。
在山东,开通7个多月的“齐鲁女性”微信公众号,总阅读量已超过114万;
在湖南,“湘妹子”微信公众号订阅数达8万多,在该省政务微信中排名第一;
……
关注草根需求,注重用户体验,正成为遍布大江南北的3000多个妇联系统新媒体平台的普遍追求,她们在互联网发出的“妇联好声音”,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倾听。
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
扁平化,是互联网时代的热词之一。
一共六级妇联组织,如何能够将层级扁平化,真正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同时也让各级妇联组织真正开始横向沟通时代?
这决定的,是妇联组织联系服务妇女姐妹的“最后一公里”,能否真正被打通。
当前,一个由全国妇联推动,正在各地开展使用的民情、妇情直通车平台——妇联通云办公平台,正被陆续安装到各级妇联干部的手机中。
“简单打个比方,如果一村妇代会主任发现,该村妇女姐妹在致富路上遇到哪些麻烦,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妇联通’,让从全国到省市县妇联的‘娘家人’都来帮忙、出主意。”全国妇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起“妇联通”的功能,掩不住地兴奋。
作为群团组织,如何让更广大的妇女群众能够团结在妇联周围,为姐妹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一直是各级妇联组织共同的关切点。这也是中央推动群团组织改革的应有之义。
在北京,针对首都1050万女性群体当中,年龄、知识结构、利益诉求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的现状,市妇联在微平台矩阵建立之初,便定位为采取分众化模式,精细划分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各类需求,在服务和传播上力图实现精准化。
目前,北京矩阵系统的51个成员中,既有“北京女性”等综合宣传服务类,也有“家庭建设促进会”“婚姻家庭研究会”等婚姻家庭服务类;既有“北京妇女国际交流中心”等推动交流交往类,也有“妇女儿童社会公益服务”等社会服务类;既有 “女生创业慧”等促进女性发展类,也有 “大众读书会”等促进女性成长类。
精准服务,既培育了大批忠实粉丝,也让“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得到保证。
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移动互联网用户9.8亿人,其中女性占46.4%,已超过4.5亿人,面对这样一个超过美国全国人口总数的女性网民群体,妇联组织加强网络及新媒体工作,积极建设网上妇女之家,尽快形成“互联网+妇联”工作新格局,是使命系之、职能所在,更势在必行、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