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4月23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这一切,皆因电影而起 铜锣烧里的人生故事 资讯 《里尔克诗全集》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锣烧里的人生故事

——评电影《甜味人间》

《甜味人间》 ,简单而感人的故事,淡淡而忧伤的调子,弥漫着对生命的热爱、肯定,以及挥之不去的对生之短暂的惆怅,加之优美的配乐,烂漫的樱花,沙沙作响的树梢,让人欣喜、感动。

影片并非刻意走温情路线,在温情故事背后,揭示的其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特殊人群的命运。而即便是疾病和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导演河濑直美也试图用一种温柔、细腻和动人的方式来演绎。

□ 王驰

在《入殓师》之后,很久没看日本电影了。听说《甜味人间》在港上映,立时决定去看。

果然没有辜负我对此类日系电影的期待:简单而感人的故事,淡淡而忧伤的调子,弥漫着对生命的热爱、肯定,以及挥之不去的对生之短暂的惆怅,加之优美的配乐,烂漫的樱花,沙沙作响的树梢,让人欣喜、感动。

故事主要在三个人之间展开:铜锣烧店店长千太郎,麻风病患者德江欧巴,一个单亲家庭的女高中生。

千太郎多年前因在酒吧与人打斗致人重伤入狱,出狱后难于找到工作,不得不向房东借钱,开了一间小小的铜锣烧店,赚钱维生兼还债。

75岁的德江欧巴,因日本政府废除麻风病隔离法而得以重回社会。在千太郎招人帮工时,上门应聘,起初不遂,最终以手工熬制红豆馅的高超手艺打动千太郎。

铜锣烧小店因德江的到来红火起来,但很快,德江因麻风病而留下的身体创伤痕迹让顾客却步,小店门前冷落车马稀。

与此同时,单亲家庭中的女高中生因与母亲疏离,将铜锣烧小店以及落寞孤独的千太郎当成了自己的寄托。

三个人都可谓是社会的边缘人。不过,电影并没有夸张地讲述一个身残志坚的故事,也没有虚构边缘人逆袭的励志情节,三人之间,只有淡淡的惺惺相惜,在相惜、相知的过程中,逐渐展示每个人的际遇与命运。

电影结局也未必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只是在德江去世后,千太郎与女高中生似乎更懂得了生之可贵,千太郎开始独立门户,售卖铜锣烧,此时,与往昔不同,他的眼神不再迷茫。

艺术不是瑜伽,也不是政治辅导员,没有义务必须提供鸡汤与正能量,能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与敲锣打鼓地展示昂扬与奋发一样,对人生都有意义。

《甜味人间》并非刻意在走温情路线,在温情故事背后,揭示的其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特殊人群的命运。

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基于优生主义的思想,开始对麻风病病患者进行强制隔离,并且在收容所中实施强制劳动、强制堕胎、强制结扎等不人道手段。同时,官方为强化收容的效果,将麻风病宣传为非常可怕的疾病,造成社会对患者更深一层的歧视。直到1996年,才废除麻风病隔离法。

其实,麻风病这种感染性极低的古老疾病并不会致命,只会留下肢体或颜面残缺的后遗症。但人类对麻风病的认识却长期以来存在误区。

美国《读者文摘》曾经刊登一则真实的故事,写一位麻风病患者在同样存在歧视的美国,为麻风病患者的权益而斗争的故事。根据这位患者的研究,西方社会对此病的恐惧,在《圣经》里就有记载,并因此在长时间里影响了人们对麻风病患者的看法。

《甜味人间》拍摄于2015年,此时麻风病隔离法被废除已近20年,但德江等麻风病患者仍然集中居住,尽管住处环境优美,但还是在偏远的东京郊区某地,原因据悉是日本政府希望能为麻风病患者继续争取财政资金。但另一方面,社会仍保留着对麻风病患者的莫名恐惧。

尽管德江给铜锣烧小店带来了更美味地道的红豆馅,但人们知道她曾经患有麻风病后,仍然敬而远之,不再登门。

《甜味人间》直面这一社会现实,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发声,殊为难得。

导演河濑直美20世纪90年代登上国际影坛,作为女性,有着因性别而来的细腻、细微,以及对生命的多情观照。其影像美学,被认为具有从日本本民族文化生发出的体系,具体来说就是乐于观照人与自然,乐于从佛教教义中了悟生死。

即便是疾病和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河濑直美也试图用一种温柔、细腻和动人的方式来演绎。

不管多绝望、无助,都能在树下找到生机。花开,花落,春夏秋冬。影片中,镜头多次指向烂漫的樱花,风中摇曳的树枝。有人认为,樱花的意象,作为大和民族的生命美学标签已经用得太滥。不过,观影时我倒没有这种感觉,当粉白的樱花纷纷扬扬于银幕之上,“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样的喟叹仍然浮现,让人感悟生命的美好而短暂。

对于风中摇曳的树枝的静静注视,河濑直美想必是从塔可夫斯基那里学来的。恐怕,再没有人像这位苏联导演那样,喜欢把镜头长时间地对准微风中轻轻摇摆的树梢了。

他为何如此酷爱这一意象?这一意象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没有找到直接答案,我的体会,其含义,与中国古典名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相通之处,表达的是亘古时空中生命的渺小与匆促。

电影中,这样的镜头数度出现,绝非偶然。

歌颂工匠精神,应该是《甜味人间》顺便要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千太郎的铜锣烧小店虽然不火,但也有自己的常客。但德江的出现,带来了人工熬制的红豆馅,让千太郎使用的加工袋装的红豆馅相形见绌,而食客们也在小店前排起长队。

影片耐心呈现了德江熬制红豆馅的过程,红豆的筛选、浸泡、闷煮、翻动、脱水、加糖等繁复工序,都一一拍摄下来,可谓对日本人举世闻名的工匠精神的一曲礼赞。

片中,在一大锅咕嘟咕嘟冒泡的红豆旁边,德江老人弯下身子,仔细探查、听闻,甚至跟豆豆深情对话的细节,让人觉得那些豆豆真的都有生命,都通人性。

此时的香港,烟雨蒙蒙,阴晴不定,在这样的天气里观看《甜味人间》,心头升起一阵阵暖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