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
近日,一条这样的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12岁的小夏用父亲的手机下载了手游软件《全民枪战》,为了花钱买“钻石”升级,他就用了爸爸的微信支付购买装备,5天花掉老爸2.5万元。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这类事件时有发生。
互联网时代,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便利。然而对很多家长而言,孩子触网过早接触和痴迷网络,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熊孩子不止会用手机玩游戏,还会静悄悄地在游戏里大手大脚地消费家长的钱财,方便快捷的网络消费为新手爹妈带来了新的熊孩子隐患。
熊孩子是怎样坑爹的
破解支付密码
武汉的江先生近日查看支付宝、微信时发现,自己的账户在3月19日分几次给北京一家公司支付合计5300多元,其6岁的儿子小江承认是他在某小游戏平台上支付了游戏点券。而让江先生意外的是,儿子竟然破解了自己的支付密码,这让他哭笑不得。
一觉醒来,宴先生看到手机上面已经累积了近20条消费提醒短信,打开支付宝的账单才发现,消费的都是“钻石”,原来是9岁的儿子半夜12点拿走了他放在客厅充电的手机,在游戏商城买“钻石”升级装备,总共花掉了10616元。“平时看他输过密码,我就试了几次。”小宴表示,没花多少工夫,自己就试对了。
绑定父母银行卡 删掉提示短信
网银账户里突然莫名“蒸发”了1.2万元,在武汉做生意的郑女士吓了一跳。一番查询后,发现竟是9岁的儿子玩手机游戏时,用移动支付买了游戏装备。而后发现还有两张银行卡上也少了1.5万元。郑女士猜测,她给客户转账输入密码时,站在旁边的儿子可能记在心里了。尽管设置了短信提醒,不过一条都没看到,她怀疑是被儿子悄悄删掉了。
银行卡的存款莫名“蒸发”了4万元,江西丰城的邹先生起初以为是被不法分子盗取,几经查询,才发现竟然是11岁的儿子通过绑定了父母银行卡的存款用于购买游戏装备。
Apple ID绑定银行卡充值
江苏的马先生称寒假里因为6岁的儿子表现不错,便通过借记卡在苹果iPAD上充值了300元钱,奖励儿子玩游戏。没想到,聪明的儿子记住了Apple ID的密码,竟然在十多天里先后购买了11275元的游戏“钻石”。
输入自己指纹
莫女士利用手机还款时,意外发现银行卡无端端地被透支了。回家调查之后,才发现“罪魁祸首”是她11岁的儿子强仔。原来,强仔将自己的指纹录到了妈妈的手机里。随后就多次通过支付宝指纹支付,购买游戏装备。
教育缺失与考虑不周
大多数家长都是在钱被转走之后才发现,先是震惊,然后愤怒,最后是无奈。
有专业人士指出,家长将设置了支付渠道的电子设备交给孩子去玩可以充值付费的游戏,这本身就是一种考虑不周。对于少不更事的孩子,支付密码之类的信息是绝对不可以透露的,将电子设备交给孩子时,也应该将小额支付免密码功能关闭;或是专门为孩子购买一个用于游戏的设备,总好过一下子被刷走几千几万。
的确有一部分家长,承认自己平时对孩子的陪伴不够,导致子女过度依赖手机游戏。对于这样的孩子,互联网对他们而言并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增长见识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还扮演着精神慰藉的陪伴者角色,因而,对他们用网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就显得至关重要。
诚然,发生问题的家庭,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最大缺失,就是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金钱观念,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行为、想法,当然也就无从教育及纠正可言。
法律规定:想退款要拿出证据
方便快捷的网络消费为新手爹妈带来了新的熊孩子隐患,那么未成年人在监护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对手机游戏等的充值行为,商家该不该退款?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
但是,如果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对自己的网络交易账号未能尽到妥善保管之责,如果此时未成年人成功与卖家订立了电子交易合同,不管事后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是否予以追认,都应当认为合同已经生效。
从民事证据角度来看,实施银行转账和网游充值行为,尚不能认定系该未成年人所为,因为用于网络游戏账户充值的银行卡和所绑定的手机均在家长名下,掌握银行卡、交易密码和绑定手机并进行网络交易理应视为银行卡主人实施的行为。若银行卡主人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行为系其孩子所为,则缺乏成立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事实基础。
所以,在认定网络游戏充值行为合法有效的情况下,未成年人的父母要求网游公司退还充值款恐怕难以得到支持。
拿什么拯救熊孩子
家长:
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之外的爱好,让孩子在爱好中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家长自己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减少在网上玩游戏、刷微博微信的时间,多陪伴孩子,从而将孩子沉迷于网络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
游戏厂商:
作为游戏厂商,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设置由家长控制的联机模式。当孩子们打算付大额费用时,第一时间通知家长,以便及时阻止这一行为。或根据玩家资料对孩子设置付费金额限制,以防出现天价内购事件。这不仅能够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也可以避免因这类事情产生纠纷,为厂商省去了许多麻烦。
链接
触网低龄化越来越重
2016年1月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56.4%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以前,而且普遍化和低龄化的倾向越来越重。超过九成的幼儿园学生已开始接触手机,平板和电脑的接触率也超八成。
调查还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近九成使用过手机上网,六成以上每天用手机上网一次以上;聊天、听音乐、玩游戏和看视频是未成年人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其中玩游戏占比26.9%。
愈演愈烈的未成年人网瘾化加剧问题,已不仅成为我国无数家庭的烦恼事,也已成为一项民心所向的系统性民族应对工程,亟须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