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安全自由行走的风险很高。这种风险来自那些伤害女性的男性,但受指责的却是被伤害的女性,还有比这更加没有道理的道理吗?
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安全问题可谓防不胜防,处处都是“坑”,作为个人无法真正保证安全,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
□ 舟子
据报道,两名二十来岁的阿根廷女子,今年二月到厄瓜多尔徒步旅行时,被两名男子以提供住所为由,性侵后杀害。不久前,脸书上一则描述她们于厄瓜多尔受害经过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文章由巴拉圭的一名学生发布,内容是从两名遇害的女背包客的视角,联想到她们当晚在厄瓜多尔被害的经过:“我不想让他们碰我,但是他们用棒子打碎了我的骨头。”……
“独自旅行”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女性独自出游的后果,责备受害者不该独自出游;另一方面大批网友就独自旅行,为女性权益发声。
有个语句是“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这则以“昨天,我被杀了”开头的脸书文章给人的就是这样的字面感觉,这样的感觉很惊悚。大约因其真实的惊悚与对花样年华遭遇噩梦的痛惜,它被网友转发超73万次,两名受害女子的不幸遇害难以成为过去时,无法很快淹没在互联网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中,让阅读者的神经久久难以安宁……
而与遇害同样可怕的是事后有人不断地羞辱受害者,认为这是女性独自出游的后果,年轻女孩在旅途中遇害是她们自己行为不当。这样的“归因”,我们已经听过太多,不过,此番归因此次遭遇了有力反击,网友纷纷发声:“是时候停止指责那两个被杀害的女孩了,独自旅行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只有让这种声音汇聚成为一股不沉默的冲击波,去冲击掉那些老调重弹的归因,女性的“独自”旅行才会变得不再独自,而是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据报道,话题“独自旅行”更是被无数推特网友沿用,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她们分享着自己曾经一个人出游的照片,借此捍卫女性靠自身力量发现世界、不受歧视的权利。此外,很多人指出事件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受害者是否在独自旅行——明明是两个女孩,却因为没有男性陪伴而被视作“独自”!
据报道,在有的国家,没有男性亲属陪伴,妇女出门就是犯罪,即使是坐在汽车里,也不能排除勾引异性的嫌疑。女性在男人陪同下外出,依然会有许多约束。例如,在餐厅,会用屏风或隔墙分割开“单身区”和“家庭区”,单身区实际上仅供单身男性就餐。虽然,大多国家现今并没有这样的法律禁止,但文化中的思维遗留还在。一有女性出行遇害的报道出来,这样的文化遗留就会趁机而出,以责备受害者不该“独自”出行的面目出现,似乎“足不出户”还应该是当今女性的遵循,而且还是以“我让你不出门,是为了你的安全”的好意面目出现。可是,这份“好意”真的有好处吗?不然。因为:首先,作为一个现代人,你不可能不“独自”出行。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呢?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你怎么能够不出去行走呢?你要上学、上班,你要出去休闲、看世界,你要国内游还要出国游……其次,如果一个女子出游算独自,两个还算,那要几个才不算呢?而男子出游或是与男子一同出游不是也时有暴力安全事故发生的报道吗?那么,为何没有人责备男性不应该独自出行呢?
毋庸讳言,女性安全自由行走的风险很高。这种风险来自那些伤害女性的男性,但受指责的却是被伤害的女性,还有比这更加没有道理的道理吗?所以,当女性受侵、遇害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强调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但更需要的是要呼吁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有效保障自由出行,进一步反思如何在公共空间中保障人身安全。受侵、遇害事件的发生不单纯是女性个人的责任,根源也不是“受害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或行为不当等。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安全问题可谓防不胜防,处处都是“坑”,作为个人无法真正保证安全,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所不同的是,当受害者是男性时,人们往往认为,这是环境不安全的原因所致,应该治理改变的是治安环境;而如果受害者是女性,有人就会认为这是她们自己不遵守安全“规则”,到处乱走,环境没有错,甚至连侵害人都没大错,似乎犯了大错的反倒是她们自己。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的意识与行动,如此能做的似乎就是“责令”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让生活和发展空间缩小再缩小,而这无疑有悖现代女性自由飞翔的梦想,而且也不是一个性别均衡发展的社会图景。
据报道,目前,厄瓜多尔当局已经将两名凶手捉拿归案。有网友表示,没有统计数据表明,女性旅客比男性承受的风险更大。“每个人都应该至少有一次独自出游的经历,不管你是男是女。”依我之见,即使有统计数据表明女性旅客比男性承受的风险更大,那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治安环境“脏乱差”等的综合结果,应当有所改进的是相关的软件与硬件建设。而文化观念的改变当是“软件”中的重要部分。而大批网友就“独自旅行”为女性权益发声的行为就是改变这一错误观念的重要力量。只有将“归责个人”的思维模式转换到反思如何在公共机制中保障女性人身安全上来,肩负起安全出行的综合治理工程,更多人的“自由行”才不会遭遇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