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玉红委员:建议“带薪”照顾老人
中国妇女报记者袁梦佳 发自北京 “我对年轻人有一个调研,大概90%的‘90后’对赡养老人问题表示困惑:一是牵涉财力,另外是极度需要精力倾注。面对‘4+2+1’,或者是‘6+2+1’的家庭模式,他们是无力承担养老责任的。”全国政协委员马玉红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面对这一现状,她建议“带薪”照顾老人。
马玉红委员介绍说,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在近年来越发凸显。她建议,给年轻人“带薪”照顾老人的政策保护。如老年人住院,或有病,可以适当地放带薪假,方便子女回家护理老人,提高养老质量。
同时,鼓励大学生或者社会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献出一些爱心,做一些养老上门服务,鼓励社会形成良好的敬老风尚。
马玉红委员说,“当一个社会老有所养时,才会比较稳定,有了老年养老的保障,人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也就敢消费了。”
□ 李铀委员:婚检制度亟待重新调整
中国妇女报记者袁梦佳 发自北京 当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在10年间翻了一倍时,婚检该不该自愿又重新成为问题。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监测期为孕满28周至出生后7天)由2000年的109.79/万上升到2013年的145.06/万。面对出生缺陷飙升的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李铀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他建议采取“出生缺陷三级干预体系”,即强制婚前、孕前、围产期筛查制度,将其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自愿婚检”制度确立后,婚检率迅速降低,由此产生的出生缺陷率不断飙升问题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两方面的困惑,李铀委员在今年的提案《“全面二孩”时代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建议》中,提出要建立出生缺陷三级干预体系,通过专业机构建设布点,确保服务范围全覆盖。凡国家统一要求的强制性婚前、孕前、围产期检查项目,最好是政府保障免费实施。希望增加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
□ 李秀华委员:尽快制定《护士法》
中国妇女报记者耿兴敏 发自北京 目前我国护士队伍总量严重不足;护士工作负荷大,薪酬待遇低,离职意向趋高。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300.4万,千人口护士数2.2,预测中国的护士到2020年达到450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为3.14。即便如此,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千人口数应达到5。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李秀华建议:一是尽快制定《护士法》,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保障护士队伍稳定;二是合理调整护理收费标准,体现合理劳动价值;三是将护理专业人才列入国家紧缺人才工程建设,为应对老龄化储备人才。
在李秀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关注紧缺人才培养》的提案中有一组数据:2015年中华护理学会对全国11942名护士调查显示,护士工作超过8小时的占调查对象的50.7%,由于人力不足加班现象普遍。
□ 王庚年委员: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中国妇女报记者宋利彩 发自北京 3月6日,在新闻出版界别的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庚年提出,为把我国打造成旅游强国,建议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变“黄金周”为“月月周”。
王庚年说,“黄金周”的实施,确实对旅游产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起到负面的作用,导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接待设施不够用,有限的旅游资源不能合理利用,愈发加剧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为了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把出行人员进行合理疏导,王庚年认为应该采取措施落实带薪休假。他提出,现在我们实行的是每周双休日,如果每月的前三周实行单休日,那么第四周休“大周末”,就可以有5天的假期,黄金周就变成“月月周”。
“这样调整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但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详细论证一下‘月月周’的可行性,如果能够实施,给社会带来的利一定大于弊。”王庚年说。
□ 马建萍代表:把陇南市纳入长江经济带
中国妇女报记者袁鹏 发自北京 3月5日,在采访全国人大代表马建萍时,她告诉记者,今年的议案中她提出了把甘肃省陇南市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
甘肃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8县1区,总人口2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万,贫困发生率26%,是甘肃省唯一全境属于长江流域及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的地级市,也是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
马建萍代表说,嘉陵江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流量第二的河流。而陇南市的面积约占嘉陵江流域面积的17%,全市出境年径流量132亿立方米,约占嘉陵江年径流量(662亿立方米)的20%;同时,由于人工干扰相对较少,出境断面水质常年多为Ⅱ类以上,是嘉陵江乃至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
其次,尽管近年来陇南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川北毗邻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再次,目前陇南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突发水环境事件、重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与下游地区建立密切的协作机制。因此,她建议将陇南市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范围。
□ 赵雨森委员:用好秸秆资源防止“烽烟四起”
中国妇女报记者袁梦佳 发自北京 近年来,因农作物秸秆焚烧而造成的空气污染加剧、土壤板结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已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妇女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赵雨森。
赵委员说,去年11月的那次东北大规模爆发雾霾,环保部门的督察数据直指秸秆焚烧。而秸秆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
数据为例,赵委员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黑龙江省每年种植可燃烧秸秆大约6500万吨,当前秸秆用处比较广泛,但就用量大来讲只有发电。他曾算了一笔账,如果能用4000万吨秸秆发电,产值可达230.7亿元,剩余的2500万吨秸秆1000万吨用于加工板材,每吨秸秆可加工板材约1立方米,产值可达230亿元,剩余的1500万吨秸秆将被科学地粉碎还田,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减少雾霾。
鉴于这些情况,赵委员建议从国家层面立法,推进秸秆露天禁烧和资源化、能源化、肥料化综合利用。通过法律手段使秸秆变废为宝,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他还希望国家能将粉碎还田农机具装置纳入补贴目录,加大对秸秆回收利用的经营者(企业)的补贴力度,制定秸秆回收利用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