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金萍
婆婆一年四季都会做酒酿,只是一到冬季,婆婆会增加做酒酿的次数,因为冬季正是吃酒酿蛋、红薯酒的好时节,为了她的儿女们能在冬季好好进补,婆婆会不顾辛苦地多做几次酒酿。
婆婆在超市用犀利的眼光挑选好入眼的糯米,所谓入眼的糯米就是蒸出来很韧糯,不会偏硬的品种。选米这点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酿的酒出得多还是少。婆婆把做酒酿归纳为四个字“泡、蒸、浇、酵”,还说做酒酿要很干净,不能被油盐酱醋这些调味品沾染了,否则酒味不好或根本就做不出来。
晚上入睡前,婆婆把糯米装在桶里,往桶里注入水,水面超过糯米,让糯米完全地浸泡在水中。第二天早上,婆婆吃好早饭便把糯米捞起来,此时的粒粒糯米被水入侵得有些发胀,脸色很是“苍白”,如此算下来,糯米已在水中浸泡了足有9个小时。
接着就是把糯米用旺火蒸半个小时,这时候的蒸法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蒸米饭,平常的蒸米饭是要混合水蒸的,而蒸糯米是隔水蒸的。半个小时到了,为了检验糯米是否蒸熟透了,可以捏起几颗用指腹揉一揉,如果有米粒的硬感,那就是没熟透,如果一揉就软,那就是蒸熟了,这般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蒸熟的糯米在蒸汽的作用下,如同做了一个脸部SPA,满面生机且带有浅浅的油光发亮。趁热,婆婆会盛出一小碗拌点白糖给侄女吃,侄女端着小碗,吃着那热乎的、米香甜的糯米饭,就如在品尝一道美味小甜点。
为了让酿酒用的酒药有一个适合的发酵温度,必须对蒸熟的、热乎乎的糯米饭浇冷水,冷水让“热情高涨”的糯米饭急速降温,它们紧缩起来,仿佛是躲进了深山老林修炼起来,好让自己为最后“酵”这个环节做好冲刺。在夏季,给糯米饭浇水一定得彻底浇冷,否则做出的酒酿会是酸酸的;在冬季,给糯米饭浇了冷水还得浇回一些热水,这点热水是回温,是给它们助跑的,以免过于冷,导致出不来酒。
被水浇过的糯米饭沥干了之后,把它们倒入搪瓷缸,这会儿该“和事佬”——酒曲登台了,把酒曲和糯米饭搅拌,一定得搅拌均匀,别厚此薄彼的,这样才能让它们齐心协力共同酿酒。酒药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后,随即抹整成平面,中间挖出一个酒窝。这个酒窝如同是观察酒酿成绩的一个窗口,最后加上缸盖。对于入缸的、待出酒的糯米饭,婆婆待它们如小孩,婆婆说我们这时穿什么衣服,它就得盖上什么。夏季只需在缸上盖个纱布,冬季就得用棉被裹着这个缸,如果天气过于寒冷,婆婆会把裹着棉被的搪瓷缸放在床脚一边,说此时的温度实在重要,千万不能怠慢,否则功亏一篑。
等候酒酿出来的时间不长,夏季一天,冬季二三天,这时,放搪瓷缸处会有丝丝酒香透出。糯米通过这般地“修炼”,升级称之为酒酿了。婆婆掀盖看见酒窝里满是酒,想想她的儿女们又有得吃了,很是心满意足。待这缸酒酿快见底的时候,婆婆又将准备着做下一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