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基因库高水平保存优良遗传资源
近日,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在北京对“我国主要地方家畜遗传资源基因库保种关键技术研究及遗传特征分析”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总体技术和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由全国畜牧总站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主持完成。主要研究的目的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家畜遗传资源,改进遗传物质制作的配套技术,收集保存我国主要地方优良遗传资源的冷冻精液、冷冻胚胎、体细胞、血液和DNA等遗传物质。该成果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保存了10个物种、78个家畜品种的冷冻精液、冷冻胚胎、体细胞、血样、DNA等遗传物质,研究了牛和羊超排技术,供体羊不同季节超排处理期饲养管理技术,形成了稳定的地方猪、马和驴冷冻精液制作技术,建立了效果稳定、成本低的地方家畜遗传资源制作保存的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国家家畜基因库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据《农民日报》)
研究表明:保障粮食安全更需重耕地质量
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在粮食生产潜力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结合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DEM数据和历史统计资料等,采用全球农业生态区(GAEZ)模型,估算了吉林西部粮食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吉林西部粮食生产潜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1975年~2010年间,由于气候、土地利用和灌溉水平的变化,吉林西部粮食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虽然耕地面积的增加提高了粮食生产潜力,但其作用要远小于气候和灌溉水平的变化,而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草地和沼泽地被大面积地开垦为农田,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因此,仅仅管控耕地数量并非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优途径,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土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恢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潜力,应是保障国家、区域粮食安全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更好选择。
(据《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