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这个寒冬,对于安徽省太湖县牛镇镇金钟村残疾贫困妇女石云琴来说“心里暖暖的”。“去年10月县妇联发放的一头猪仔,过年就能出栏,卖个好价钱,够补贴我们一家生活了。”说话的时候,石云琴用儿时火灾后残存的几根手指,捏起水瓢,给猪再添了一勺饲料。
在地处大别山连片贫困区的金钟村,像石云琴这样接受猪仔的贫困妇女,还有9户。事实上,对于她们来说,这两年,暖心的事儿还远不止这一件。
2014年9月,县妇联与这个地处偏远的贫困山区村结了帮扶对子。第一次从县城到村,“听说走盘山公路开车还要两个多小时”,县妇联主席陈琳和她的同事“果断选择了水路”。半个小时的快艇,船到渡头,陈琳傻了眼,“从渡头到村口没路,得顺着山坡一点点爬上去”。
当了20多年村支部书记的何书也,垂头丧气,“偏远闭塞的穷山村,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386199部队’,怎么脱贫?”年久失修的村部办公室里,陈琳面前的老何直叹气。
“脱贫,首先要让她们看到希望。精准,必须问需。”从此,每周到村走访、入户调查,成了县妇联“轮流排班”的工作制度。
“她们扶贫是真扶贫”,在何书也的工作笔记上,清清楚楚地记着这两年县妇联为村里做的每一件实事。
以前,村里人想出去一趟,路上就得花上几个小时。2014年11月,县妇联协调资金,帮村里修通了渡口到村头的水泥路,3.5米宽、450米长。
“不用再背着十几斤重的东西,从山坡上一点点往渡口挪了。”在过去几年里,今年42岁的辛雪云,总是希望将自己辛苦收获的药材挑到县城卖上个好价钱,试图摆脱“因两个孩子上学”带来的贫困。如今,这条2015年9月竣工的“巾帼致富路”,让辛雪云和她的姐妹们,只需不到5分钟就能从村头走到渡口。
山区姐妹信息闭塞,“啥叫卫生保健,啥叫‘两癌’筛查,检查那干吗?”2015年11月,村妇女主任何群芳,第一次到户通知村里妇女参加县妇联举办的“保健培训和政策宣讲”,愣是“被问傻了”。一遍遍的方言宣讲、案例讲解,让妇女们开始重视起个人健康。
去年,县妇联帮村里修缮了村部办公用房,拿出2万元项目资金,在村部建起了“妇女之家”,整修了“文化墙”,组建了文艺活动队,丰富了妇女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5年10月,县妇联在逐户摸底的基础上,将10头猪仔送到10户贫困妇女手中。“她们有脱贫意愿,以前养过猪,具备脱贫技能,家里也有猪舍。如果养殖成功,今年将扩大帮扶面。”陈琳说。
“有了县妇联的扶持,过去没精打采的村书记,现在干劲很足也有了工作思路。妇联不光扶了贫,还扶了志。”牛镇镇党委书记张新望对着陈琳竖起了大拇指。
跟张新望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与太湖县相邻、同处大别山连片贫困区的岳西县主簿镇主簿村村支部书记朱子文。
在这个总人口只有1256人、人均只有7分地,以种植茭白为产业支撑的贫困山区村,1/4人口外出务工,妇女成了村里的主要劳动力。
“这里地处高寒,适合种植茭白。1亩双季茭白,纯利可达万元,单季也有5000元,这几年,愿意勤劳致富的村民,不断流转土地种植茭白,脱贫人数连年增加。”朱子文说,“但仍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返贫户。”
2015年,县妇联在在连续三年实施“帮扶贫困母亲发展一亩茶园计划”经验的基础上,又结合该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妇女的需求,实施“帮扶贫困妇女发展特色产业”行动,帮助一批低于当地人均年收入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发展种植玫瑰、薏仁、茭白等特色产业,从小规模做起,逐步实现家庭脱贫致富。
“首批在田头、主簿、头陀、古坊、白帽等5个乡镇帮扶40户贫困家庭,每户安排发展生产资金1000元。”县妇联主席王冬初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
在主簿村贫困户朱如珍家,这个大女儿刚刚大学毕业、小儿子正在读高三,常年被贫困缠绕的女人,2015年得到了县妇联的1000元资助。“一亩茭白的种子、肥料成本大约是600元,这1000块钱,可以解决1亩多地的种植成本,带来的收入却是投入的十倍甚至更多,我们今年准备用这笔钱扩大再生产,也能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朱如珍信心满满。
“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用小资金撬动她们生活的希望、激发脱贫致富的愿望”,在王冬初看来,只有了解她们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才能精准投放资金,“只要把钱用在了刀刃上,每一笔资金的辐射带动作用都会呈几何倍增加。”
而同时,县妇联的资金帮扶,也解决了没有村集体收入的主簿村,“想扶贫却拿不出钱来扶贫的问题”。
“2016年,县妇联还将继续通过技术培训、帮扶发展、项目带动、小额贷款等形式,扶持妇女创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王冬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