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袁帅
2016年新年伊始,德国科隆发生千人规模性侵事件震惊欧洲。因作案人员可能涉及难民,给本就为难民问题焦头烂额的德国增添了迷茫、愤怒甚至恐慌,整个欧洲也再添愁云。
跨年夜当晚,大约上千名有着“阿拉伯和北非面孔”的青年男子聚集在科隆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燃放焰火,醉酒寻衅。他们选择女性目标并将其围住,随后展开性侵和抢劫。此外,汉堡、杜塞尔多夫等德国城市的警方近日也接到类似报案。
事发之后,德国社会深感震惊和愤怒。科隆警方被认为准备不足、应对迟缓而被广为诟病,有德国媒体因对此事报道滞后而做自我批评,科隆市长在对市民讲话中因奉劝女性“对陌生人保持距离”备受嘲讽和质疑。这一切都暴露出德国上下应对之匆忙、经验之欠缺。德国司法部长马斯日前表示,这显然是一起“全新形式的有组织犯罪”。
更让德国头疼的是,涉案人员被指有着“阿拉伯和北非面孔”,也就难以避免对与难民问题挂钩,使得事件呈现复杂化的趋势。
尽管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作案者是西亚北非难民,但部分民众和右翼政党已将矛头指向难民和德国现行的难民政策,排外言论与思想甚嚣尘上。默克尔政府面临更大压力。
德国国内一直存在接纳难民可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论调。大规模性侵案爆发后,德国在安保和反恐上的投入必将加大,德国政府今后接纳和救助难民的政策也难免会遇到更多阻力。
此外,如果“铁娘子”默克尔要在2017年德国大选中寻求第四个任期,那么如何在难民政策上寻求平衡是一大挑战。毕竟,如何平衡“政治正确”“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关系,需要高超精准的政治技巧。
从整个欧洲来看,在难民危机冲击下,欧洲一体化进程正遭受挫折。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步,受难民危机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面临共同压力,各国没有团结一致,协调行动,部分国家以邻为壑,只求自保,导致矛盾激化,“鸿沟”加大。
德国是欧洲应对难民危机的“顶梁柱”,一再呼吁欧洲各国共同出力接纳难民。因此,德国能否处理好难民问题备受欧洲各国瞩目,德国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他国家决策的标杆。一旦德国向难民关上大门,欧洲的难民政策必将更加排外和保守。
屋漏偏逢连夜雨。难民危机、恐袭事件和大规模性侵事件叠加,暴露出欧洲国家社会安全与稳定所面临的新挑战。欧洲一体化何时能走出阴霾,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