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陈若葵
即将过去的2015年,教育改革频频出台,新政新规纷纷亮相,形成了一连串的舆情焦点与高潮。焦点的背后是公众对教育的种种关切;舆情“高烧”不退,表明还有许多现实命题需要家长去面对——
“两免一补”“钱随人走”
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首次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通知》要求,实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学生无论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国家都会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对学校足额安排公用经费补助,即“钱随人走”。新的制度实施后,大约1300万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直接受益。
点评:为了实现“两免一补”政策,政府将新增财政投入150多亿元。而“钱随人走”制度实施后,大约1300万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直接受益。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幼师虐待儿童犯法
从今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开始实行。凡幼师有虐童行为的,不仅仅会失掉工作,还会面临牢狱之灾——幼师虐待孩子被列入犯罪行为。
点评:幼师欺负小朋友、变态折磨、虐待幼儿的事件层出不穷。以往,由于刑法中缺乏对虐童行为的定罪依据,警方只能将当事人进行简单的行政拘留后将其释放,幼儿园将其辞退,并无其他惩治措施。如今的《刑法修正案(九)》真正为儿童撑起了“保护伞”。
规范高考加分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从今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共5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地方性加分中的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项目也被取消;各地还大幅减少了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来没有的加分项目,不得新增。
点评:高考加分一直被学生和家长所诟病,教育主管部门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减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幅达63%。由此可见,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裸分”才是硬道理。
自主招生时间后移
从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均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之后的6月。在招考内容上,今年自主招生对考生的申请条件更加明确、细化,或限定获奖情况,或要求学科水平,审核标准上较往年更为严格。此外,国家也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
点评:这样可以保证考生专心准备高考,减少了自主招生和高考备考的冲突。
高考科目、录取机制大调整
今年的高考改革在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
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在招生录取机制方面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点评:此次改革的重点是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两依据、一参考”。目的是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高校科学选才。
新版《守则》接地气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9月实施。与旧版相比,新版《守则》的内容简洁明了,对中小学生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让孩子有规则可依,大而空的内容少了,小而实的内容多了,比如,“养成阅读习惯;自觉礼让排队;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自己事自己做……”这些要求孩子容易做到。
点评:新版《守则》中,需要家长配合才能落实的方面并不少,比如主动分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其中,孩子的攀比心理,其实来源于家长和社会。要让孩子不比吃喝穿戴,家长首先不能有攀比的行为。其次,家长对于孩子不应过于溺爱,对孩子的穿戴,追求名牌等行为不必要、也不可取。又如主动分担家务、文明绿色上网等要求,更多的是要求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负起责任来,而低碳环保生活更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
一句话,落实《守则》,不只是学校、学生的事情。家长对《守则》的学习、理解及配合,也是影响《守则》能否落实的关键。
“乐考”兴起
2015年,“乐考”一词备受关注。不少城市的小学以游戏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代替传统的期末笔试,考察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
据了解,参与“乐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学校为“乐考”所设计的活动,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及生活应用的考察,有的部分甚至还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一些“乐考”设“简单”“中等”或“提高”等不同的等级,供学生自主选择,当学生不满意自己的结果时,可以再次选择。
点评:“乐考”的形式是把对应的课程变成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关注孩子的综合能力,解决学生“为什么而学习”的疑惑,让孩子们从内心热爱学习。
治理校园毒跑道
今年10月,江苏省苏州市元和小学“毒跑道”事件被曝光后,事件不断发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毒跑道”至少已波及江苏、广东、上海等6省市的15个城市。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近日表示,发生跑道事件主要原因在于无良逐利、责任不清、监管不力、标准缺失。教育部将采取应对措施,对运动场地严格按国家标准建设,加大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对有关责任人严肃查处。
点评:如今的当务之急,是成立一个权威的检测机构,从生产工艺到招投标采购、建设施工等环节,把好塑胶跑道的材质关、设计关、资质关、环保关,拒绝“毒跑道”进入校园。
女生加入校园暴力行列
2015年,校园恶性暴力事件频频曝光:6月,江西永新爆出几名初中生围殴一名女生的视频,视频长达5分钟;11月,重庆荣昌区法院审理一起女生被5名室友打成十级伤残案件;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8年级女生6分钟被同级同学打38记耳光……
女生暴力还具有群体性的特点,表现为“多对一、多对多”。其暴力手段主要表现为虐待,折磨手段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法制网的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上看,女女暴力占比达32.5%。
与此同时,旁观者的冷漠态度也非常突出——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时,围观的学生很少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而是看热闹,甚至拿起相机和手机拍摄,随后在网络中通过论坛、微信、微博传播散发。此种冷漠举动无疑纵容了施暴者,并给被侵害人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点评:校园暴力事件说明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也反映出我国青少年犯罪成本较低的现实。预防女生校园暴力的对策,一是需要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从制度设计上补足短板,增加其惩戒力。二是净化各种传媒,减少污染源。三是增强家庭教育,增强监护人的育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