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2月28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健康周刊 妇儿 山再高也挡不住妇幼保健的脚步 你还在被“宫颈糜烂”忽悠吗? 三防,轻松提高宝宝免疫力 防病“鲜”知道 太原妇联办家庭门球赛力促家庭文明建设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历基层·关注妇幼健康”系列报道之五

山再高也挡不住妇幼保健的脚步

——云南藏区孕产妇安全分娩项目试点地区住院分娩率提升纪实

妇女小组长浩全英在练习接生。后来,她用所学的知识为一个途中急产的产妇顺利接了生。

维西县村妇女小组长接受家庭接生培训。

妇女小组长林翠芳兴奋地抱着自己接生的“孩子”。

在山高谷深、地广人稀的云南香格里拉藏区,由于交通不便和传统风俗,2007年当地孕产妇死亡率曾高达279.33/10万,远高于其他地区,住院分娩率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实,那里的妇女群众不住院分娩,不是“不想”、“不愿”,而是“不能”。“云南香格里拉藏区安全分娩服务模式行动性研究项目”尝试在藏区腹地维西县最偏远村寨,把最基层的妇女小组长和妇女主任发动起来,先对她们进行母婴健康知识培训,再通过“一主二辅安全分娩”服务新模式和“一对一帮扶”机制,成功地帮助孕产妇迈出寻求服务的“最初一公里”,使当地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了96%,早期孕检率达到98.2%,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53.16/10万,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凯

住院分娩是母婴安全的重要保障。日前,一项由中国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合作开展的第七周期“云南香格里拉藏区安全分娩服务模式行动性研究项目”完成评估,在项目试点地区成功地推行以住院分娩为主,辅以家庭接生和有效的危急孕产妇转送系统的安全分娩服务模式,使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达到96%;早期孕检率达到98.2%;5次产检完成率达到74.9%;产后访视情况也由原来的75.2%提升到98.2%,当地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云南藏区山高谷深,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遭遇“最初一公里”瓶颈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县辖3镇7乡、82个村委会/办事处;总人口15万余。其中,占总人口56.91%的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山高谷深、地广人稀的高寒山区及半山区。他们采取游牧的生活方式,最远的乡村距离县城128公里。由于地理因素,维西县妇幼保健工作仍面临着巨大困难,存在着交通不便带来的服务半径过大,乡一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地理覆盖范围太宽,人力及资源不足,以及三级网络难以完整覆盖等一系列问题。

2006年~2009年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在云南藏区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截至2009年6月,云南香格里拉县住院分娩率从2006年的45.31%上升到75.81%,产后访视率从76.19%上升到87.09%;维西县住院分娩率从2006的23.44%上升到64.22%,产后访视率从23.99%上升到60.78%。以上数据提示:尽管近年来云南藏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孕产妇死亡风险仍然远高于其他地区,维西县的孕产妇死亡率更是高达130/10万,尤其是2007年其孕产妇死亡率高达279.33/10万,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项目选择维西县为试点县,正是基于上述因素。2011年~2015年,“云南香格里拉藏区安全分娩服务模式行动性研究项目”在中国妇幼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YHDRA)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紧密合作实施。四年来,该县住院分娩率提升到了96%,孕产妇保健状况也有所改善,特别是孕产妇死亡率从130/10万下降到53.16/10万,实属不易。

一直以来,维西县在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提高上都面临着较大困难,其中最主要问题是——似乎能来的都来了,不来的还是不来。正如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陈建中所描述的“群众不住院分娩不是‘不想’、‘不愿’,而是‘不能’。她们迈不出这寻求服务的‘最初一公里’,服务提供者可能就无从知晓她们的情况,更谈不上为她们提供服务了。”

“一主二辅安全分娩”新模式带出妇女小组长“一对一帮扶”机制

面对困境,在项目试点乡镇,一种名为“一主二辅安全分娩服务模式”的创新模式出现了。所谓一主,就是以住院分娩为主;二辅即辅以家庭接生和危急孕产妇转送系统的安全分娩服务。这种探索性模式的成功运行,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所起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

经过实地考察,项目组选取了维西县白济汛乡和康普乡为项目试点乡镇,选取了30个自然村作为试点村。当地妇女小组长、村医、乡卫生专干、县妇幼保健院人员采用参与式方法,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 “一对一帮扶”。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村妇女小组长参与了选点标准以及评分的整个过程。事实证明,妇女小组长的积极参与,对项目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妇女组织最为贴近孕产妇,她们最了解孕产妇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也能及时为妇女提供帮助。项目对妇女小组长和妇女主任提供家庭接生培训后评估表明,她们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开展家庭新法接生提供有力协助。

在维西县实施的以村妇女小组长为主、对孕产妇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具体包括:发现本组孕妇并报告给村医或者乡妇幼专干;村医生、村民小组妇女小组长对辖区内的孕产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教育;村民小组妇女小组长了解并协助辖区内孕产妇解决其实际困难,并尽可能陪同孕产妇在孕早期和孕晚期分别进行一次产前检查;与村医生一同协助辖区内孕产妇到乡镇卫生院待产;与村民小组长一同,帮助产妇安排好待产期间家中的生活与生产,如照料孩子、牲口等;帮助辖区内孕产妇做好家庭接生的准备,如准备消毒用品和脐带包;帮助在家分娩的孕产妇进行家庭新法接生;将在家分娩的孕产妇情况及时上报给乡镇卫生院,协助乡镇卫生院医生做好转送孕产妇的准备。

对于这些村妇女小组长,项目组先对其提供了专业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一对一帮扶”工作介绍、孕产妇紧急转送注意事项、家庭接生技能培训、参与式方法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社区健康教育工具的使用等。整个项目期间共集中培训3次,分散培训4次。项目组还对其发放了“一对一”帮扶工作的志愿者补助。

“一对一帮扶”既提升了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又在家庭接生中起了关键作用

“一对一帮扶”机制,首先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在家分娩的可能性,整个项目实施期间仅有不到4%的孕产妇在家分娩,而且在分娩过程中均得到了经过初步培训且具有一定新法接生技能的妇女小组长的指导和协助,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在家分娩的危险。因此,将家庭接生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不仅不会降低原有的住院分娩率,反而起到了促进孕产妇特别是边远地区孕产妇对住院分娩服务的利用。

维西县白济汛乡共吉村阿木打嘎组妇女小组长林翠芳,是村中少有的初中毕业生。她所在的村坐落在高山上,交通很不方便。她先后到县里接受过6次培训,掌握了不少母婴健康知识。每当村里集中开会或者集体义务劳动时,她都会把这些相关知识宣传给村民,让他们都了解孕期检查的重要性。

去年和今年,林翠芳所在的村民小组共有6名孕产妇,她多次陪同她们到医院做产检,有几个还是她亲自护送到医院住院分娩。一天晚上,产妇李春香的丈夫打电话向她求助,说妻子要生了,林翠芳马上赶到她家,要送医院,但是产妇婆婆不愿意,林翠芳跟婆婆讲了在家分娩的危险,并马上联系村干部,找了拖拉机护送李春香去乡医院,顺利生下一男婴。后得知,由于李春香是生育第一胎,还有脐带绕颈,如果在家生很有可能会有危险。

白济汛乡共元村古独米的妇女小组长浩全英,就曾运用在培训课上学到的知识为来不及去医院的产妇成功接生。她的“一对一帮扶”对象名叫余新菊,生产当晚遇上大雨,在卫生院救护车无法及时赶到的情况下,浩全英让产妇家人烧开了一壶水,并把家用剪刀和一个布条用沸水煮后待用,随着产妇的阵痛,她一步步引导产妇如何用力,使产妇顺利在家分娩了孩子。之后,她又用所学的知识和处理方式帮助产妇做了处理。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基层的妇女组织特别是自然村级的妇女小组长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已成为偏远藏区人们的共识。“一对一帮扶”机制同时培训了一批较为稳定的、以乡村医生和村妇女小组长为主的社区支持队伍,建立了社区参与、促进妇女保健工作的服务模式,夯实了妇幼保健工作的网底,也探索了有效、低成本、可持续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新方式和方法。

“维西在最偏远的村寨,妇女小组长正是起到了帮助孕产妇迈出最关键的‘最初一公里’的作用。我们希望维西经验可以给中国西部其他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提供有益的借鉴。”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陈建中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