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袁鹏
“9年前我就开始种花椒,最早一斤花椒8元钱,现在每斤卖到了30多元,今年,仅我种的三亩地花椒卖了近2万元!”
谈起种植经验,日前,甘肃庆阳市西峰区下孙村的村民王秀丽这样对记者说。
“在农村,传统的种植观念就是种粮食,总觉得粮食收到家心里踏实。这就是个观念的问题,贫困和非贫困村的差别也就在这里!”
日前,中国妇女报记者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屯子镇下孙村采访该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时,市妇联的一位帮扶干部这样告诉记者。
观念的转变可能来自于知识的更新,也可能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学习与了解。
以王秀丽为例子来说,作为村妇代会主任,当初她之所以想到种花椒,是源于区上农机局一位干部提供的信息。在村上家家都以种粮食为主的时候,她却靠着种花椒获得了相对丰厚的收入。现实是最好的榜样,村民们看到种花椒能赚钱,逐渐有人开始跟着王秀丽学种花椒。如今,王秀丽除了自己种花椒,还带动了村里一批人种花椒等经济作物,成了村里的女能人和致富带头人。
“现在,村民们都来我这里买花椒苗,可以说供不应求!”王秀丽这样告诉记者。
但对于下孙村的整体脱贫来说,个别人或者部分人观念的转变还远远不够。而转变观念最重要的,首先是带领全村生产发展的村党支部班子观念的转变,这是对口帮扶的市妇联和屯子镇党委不约而同认识到的问题。
据了解,在庆阳市妇联对口帮扶下孙村以来,市妇联从帮扶贫困村转变观念入手,提出了以基础设施改造、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小康农宅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为内容的13357扶贫发展思路。为此,市妇联在村里举行了一系列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还组织村干部到一些先进村观摩学习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技术、管理理念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措施,使得村上的干部先长了见识,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触动。
在观摩学习了西峰区林颖专业合作社后,村书记李德权对通过专业合作社模式种植非常感兴趣。李德权对村里的塬地和闲置的大片山地进行了摸底,哪些土地适合种植花椒、哪些土地种植苹果,哪些土地需要修整,哪些土地问题还需要协调。记者看到,这些内容都在这位书记的小本子上做了详细记载。
“我是在市妇联组织的参观学习回来后才有的这个想法,以前也想过,但观念还是没转过来,另外技术、管理方面不懂,所以没做起来。”
“下一步,我想和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把村上那些闲置的土地整合起来,进行现代农业化农业种植。”
从这位淳朴的山村书记的口里,记者似乎看到了他心中满满的期待。
屯子镇下孙村是一个地理位置较偏远的村,有385户村民,离县城35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有约3000多亩的塬地,村民们大都种植玉米小麦。还有大片的山地,因为近年许多人出外打工,处于无人种植的闲置状态。因为交通不便,生产观念与模式落后,贫困成为困扰着这个黄土高原上山村的最大矛盾。
中国妇女报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正好碰上屯子镇的党委书记赵立来督促检查扶贫工作。
“抓班子、强基固本,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素质能力的提升培训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当下着眼的工作。”赵立书记很明确地这样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
12月16日,中国妇女报记者再次在电话中采访庆阳市妇联时了解到,在市妇联的联络下,目前,西峰区林颖专业合作社和下孙村的对接工作已经有了实质性结果,市妇联及专业合作社通过在下孙村举行多次培训,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鼓舞。合作社还和下孙村就专业化种植规划、规模等问题达成共识。在市妇联的帮扶下,妇联捐助的树苗款已经下拨村里,一些林木明年开春就可以种植。与此同时,市妇联还特别注意发挥村里“妇女之家”的优势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市妇联通过聘请专业的舞蹈老师等到村里开展相关培训,目前,村里的文化活动也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
“以活动聚人气,以人气充底气,有了人气和底气工作才能开展起来!”
“要脱贫,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是最关键的,思路决定出路,有思路才有出路!”
谈到扶贫工作,市妇联驻下孙村的干部侯宪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