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亚萍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走进家住合肥市蜀山区的72岁老人高颖琳的家中,客厅、卧室、厨房、储藏室里都挂满了她的刀刻作品。20年来,高颖琳就是这样一刀一刀在纸和绢上刻画出上千幅剪纸作品,用一把小小的刻刀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
“北方的剪纸线条粗犷,南方的剪纸因图案细腻,更适合刀刻的手法,” 高颖琳说,刀刻剪纸需要剪刀、蜡盘、刻刀等工具,适合在宣纸和绢布上创作 “工具虽简,但功夫全在手上。”高老说,“刻的时候,手不能抖动,一刀下去不能有丝毫拖沓,一戳一提,动作要快,要既精又准,比绘画的要求还要高。”
“我醉心刀刻剪纸画20载,这缘于一份喜爱”,高老说。高颖琳是新疆人,老伴祖籍安徽,年轻时去了台湾。50多岁时,高老在台湾的家中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剪纸艺术,一下子就迷上了。第二天,她就找到了社区老年大学,报名参加了学习班。高老说,那时候就跟着了魔一样,每天练习五六个小时,每周去四五天,除了在班里练,就是在家里练。究竟刻废过多少张纸,高老笑言“不计其数”。
20年来,从青丝到白发,高颖琳依旧每天坚持练习八小时,刻画中留下的布屑和纸屑几乎可以堆满一间屋子,老人用坏的刻刀也有五六百把。她的右手因为长期握刀,食指和中指无法伸直弯曲,僵化成了“扳机手”。近些年,老人患上了白内障,可是她从未想过放弃。
数以万次的描摹雕琢和源自内心的喜爱,让高颖琳的刀刻剪纸作品在精细之外更多了一种“灵气”。在老人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长约1.9米的《清明上河图》,曾在合肥市的一次展览中荣获特等奖。
高老认为,刀刻画除了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细心,只有用心用情、精雕细琢,才能达到古时工匠形神兼备的水准。
多年的累积,老人已经制作并收藏了很多精美的剪纸作品,但在老人家中进门处,依旧悬挂着她入门后的第一幅作品《十二生肖图》。“虽然当时刀法还不够纯熟,却满载了我对刀刻剪纸艺术的热爱和坚持。我想,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坚持做这件事。”高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