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1月30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健康周刊 新知 当心!你扔的塑料袋可能爬上餐桌 中国为何成糖尿病第一大国“节俭基因”或是重要诱因 散步一小时,你的身体就有神奇改变 心梗的“自我救赎”不是梦 新知万花筒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心!你扔的塑料袋可能爬上餐桌

近日,一则《食盐中竟然含有塑料微粒》的文章“震惊”了人们的神经。有研究称,在从中国各地超市购得的15个品牌的普通食盐颗粒中发现了用于生产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还有聚乙烯、玻璃纸和其他多种塑料,其中海盐受塑料污染的程度最高。除了中国的盐,德国的啤酒、蜂蜜,加拿大的贝类等,都深受微塑料的“毒害”。研究表明,全球192个沿海国家仅2010年向大海输入的塑料垃圾量大约在400万吨~1270万吨左右,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塑料垃圾的量估计高达25万吨之多。专家指出,从食盐中获取的微塑料微乎其微,我们对含有微塑料的食盐无须过分担忧;微塑料可能不被人体吸收,但也不排除有的微塑料从胃“登堂入室”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我们使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瓶,都可能是海洋微塑料的来源,食盐中的微塑料或许就是你在不经意间抛弃的一个塑料袋。

■ 明文

近日,一则《食盐中竟然含有塑料微粒》的文章“震惊”了微博和朋友圈,引起广泛关注。人们的神经在经历了“加工肉制品可致癌”的紧张刺激后,又一次紧绷了起来。

“科学美国人”网站近日报道称,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博士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从中国各地超市购得了15个品牌的普通食盐,在食盐颗粒中发现了用于生产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还有聚乙烯、玻璃纸和其他多种塑料。其中,海盐受塑料污染的程度最高,每磅(1磅约合0.45千克)海盐中有1200多个塑料微粒。盐湖、盐井和盐矿生产的食盐,塑料微粒含量在每磅15~800个左右。该报道引起了公众对我国食盐安全的讨论和担忧。

与施华宏同属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道季教授解释说,该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海洋微塑料进入人类食物网的途径。比如,除了进入鱼类、贝类和虾类等海产品外,海洋微塑料是否还会进入非海洋生物食品。由于海产食用盐直接来源于海水,所以选择了它,完全是因为方便。外媒标题和部分文字凸显“中国食盐”和“中国消费者”,有“骇人听闻”之嫌。而且,某些报道的数据严重失实,论文原文中海盐每千克微塑料含量最高为681个,媒体却报道为每磅约1200个(应该为每磅308个),与论文中数据和观点完全不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塑料很陌生。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就已经开展。然而直到2001年,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海域水体中微塑料的密度每立方米约有上亿个,该问题才再次引起各国政府、媒体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其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微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环境中发现的微塑料大多在微米级别,肉眼往往难以看见。

这些微塑料究竟来自哪里?塑料制品因轻便、弹性好和耐用,被人类广泛应用,2013年全世界塑料产量近3亿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量塑料垃圾却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研究表明,全球192个沿海国家仅2010年向大海输入的塑料垃圾量大约在400万吨~1270万吨左右。塑料在海洋中逐步积累,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塑料垃圾的量估计高达25万吨之多,海洋几乎成了一个“塑料世界”。因此,除了中国,微塑料同样可能存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食盐中。

事实上,目前环境中微塑料无所不在。如研究人员发现德国的啤酒中每升的微塑料含量高达150个,蜂蜜中每千克最高达400个;加拿大的养殖贻贝每千克软组织中最高达1.3万个。根据平均年摄入量计算,欧洲人通过食用贝类,每人每年最高会摄入1.1万个微塑料。而根据目前分析的数据,每人每年通过食用海盐摄入的微塑料最高含量为1000个。

很多人不禁要问,微塑料是否会成为人体健康的新威胁?李道季教授说,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由于暴露途径复杂和检测困难,暂时无法估算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到底会摄入多少塑料。相比之下,从食盐中获取的微塑料微乎其微,公众对含有微塑料的食盐无须过分担忧。食盐微塑料只是我们生活产品受到微塑料影响的一个例证,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警示。

而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看来,微塑料可能不被人体吸收,但也不排除有的微塑料“神通广大”,从胃“登堂入室”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海洋塑料垃圾的制造者。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使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瓶,都可能是海洋微塑料的来源,食盐中的微塑料或许就是你在不经意间抛弃的一个塑料袋,在它“粉身碎骨”之后,又幽灵般地爬上了你的餐桌,看不见,摸不着,却自食其果。

李道季教授表示,我国的限塑令对减少塑料垃圾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不能仅依靠政府和企业。我国是人口大国,如果每个人都少制造一点塑料垃圾,那么其合力将是惊人的。从现在开始,把对食盐中微塑料的担忧转化成日常的环保行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