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
那天在单位收到儿子学校的短信。他期中考试的成绩是:语文91.5分,数学94分,英语94分。
看到这则短信的时候,我真的很高兴,儿子考得不错嘛,于是赶紧打电话回家,奖励已经回家的他——让他多玩一会儿电脑游戏。
当时在单位,我随口就把好消息跟同事们分享了,她们也说你儿子真不错,我心里美滋滋的。
结果就在我沉浸在快乐之际,又收到一则短信,还是学校老师发来的。“六一班各科平均成绩:语文90.31分,数学93.6分,英语94.2分。”横比看差距,自比看进步。顿时间,我的快乐情绪就降了八度。
之所以写这件事情,是想说明:“快乐”是如何被我们的“比较”赶走的。而且我们很多时候会自动落入无谓的“比较”之中。
我们住的小区属于近郊,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上学,都到“城里”租房生活。我认识一位住在前面一栋楼的家长,有140平方米的房子,但是他们一家三口挤在某大学附近的一间筒子楼里一住就是多年。2009年他女儿考上大学了,他才说:终于可以回自己家住了!
有时看看这些为孩子牺牲的父母,我也会陷入“比较”之中,于是在心里打鼓:是不是太自私了?没有为了孩子牺牲过什么?但是我马上会提醒自己:你又落入“比较”的陷阱!如果为了孩子所谓的未来,牺牲一家人的现在,是不值得的。
一直很喜欢成龙,但是一次看鲁豫对他的访谈节目,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其中谈到他的儿子房祖名时,成龙说他对儿子不满意。鲁豫问他为什么不满意?成龙说:做父母的都是这样,孩子做到8,父母想到9,他做到9,父母想要10……
这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通病,虽然有句话“孩子还是自己的好”,但是很多父母,总是觉得孩子不够好,因为他们永远有“比较”的对象。
节目中鲁豫又问成龙,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他说:王力宏不错,他要是我儿子多好啊!
这显然是不接受现实的表现,而他儿子房祖名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我们可想而知。
的确,通常是那些无谓的“比较”败坏了我们的“兴致”。那些无谓的“比较”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让他们无法轻松上阵,还让我们家长做得身心疲惫。我们做家长的都习惯了“比较”,处于一个攀比的环境中,尤其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们更是做着“比较级”、力争“最高级”。
其实,“比较”是头脑里的一款游戏,它的自动化过程告诉我们——它是无休止地运营着的,而我们正是这款游戏的“运营商”。如果我们足够清醒,就可以成为它的“观察者”,这样一旦陷入“比较”,我们就告诉自己——你已经进入头脑游戏的陷阱!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一书中说:“我们每一个人,活着的参考标准是自己。不要看东家的大人如何生活,你也要如何生活;西家的小孩如何做的,你也让自己的小孩如何做。教育要因人制宜。同时我们还要教导孩子,‘活着的标准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