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丽婷
红帽子、红围巾,步履坚实地走在这冬日的街头,格外引人注目。
“我耳不聋眼不花,看书写字,出去活动,一点儿也没问题。”张德润“骄傲”地说。
“我喜欢写作,就用笔鼓与呼,写身边的凡人,向社会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当好巾帼志愿者。”
张德润“宣誓”着她的又一步行动。
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老人,谁会猜出她已经是82岁的高龄?
感受着老人“追梦”般的年轻心态和力量,记者好奇地了解她的过往,分享给大家。
理想不灭,79岁圆了作家梦
79岁生日那天,张德润接到了老年大学陈老师的电话,告诉她已经被石家庄市作家协会批准为会员。那一刻,老人老泪纵横。
“我的作家梦终于圆了!”老人感慨地说。
追梦71春,张德润矢志不移,初心未改。
“我从小就喜欢背古诗,编儿歌。”张德润说,十岁时写的作文《春》就在县里获了奖,“斩获”的铅笔和手绢分给弟弟妹妹。13岁时,一篇《月夜》又让她获得石家庄地区第一名。
但事与愿违,张德润后来没有学文却学了医。40年的医务工作生涯,做化验,搞科研,写论文,和文学几乎断了缘。
1994年,60岁的张德润从河北省第二医院退休。
1997年,当听说河北老年大学有个诗词班时,张德润不顾家人阻拦报了名。接着她又报了文学班,每周至少得去听课两三次,她不怕辛苦,风雨无阻。
“2004年,我又在文学班里系统学习了文学史和古代、现代、当代散文以及小说、戏剧影视创作,真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文学素养。”
文学的滋养,给张德润开启了生命的又一个春天。她咏颂春夏秋冬,万物生灵;她撰写旅游札记,讴歌祖国大好河山。
上老年大学18载,从2000年到去年,张德润共发表诗词266首,散文32篇,并参与编辑,把老年大学同学们的作品结集成六本书。
传承美德,专注最美家庭建设
“世界妇女上赛场,中华女儿最风光;文定国、武安邦,条条战线创辉煌;女主席、女部长,八大女将卫国防;展翅飞翔上蓝天,乘风破浪下海洋;重工林中奇葩开,轻工园里百花香……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中华女儿美名扬!”张德润声情并茂地背诵着。
1995年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时,她特意赋诗一首,并寄给了大会组委会。“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特别关注妇女问题。我为中国的女性获得解放骄傲,为中国女性今天的成就骄傲。”
张德润放眼中国女性的成长变化,也以一个女性的美德联结着家里的长辈和小辈,营造出一个和美幸福的家庭。
张德润曾经写过《尊敬的婆母,亲爱的娘》,记录自己的婆婆。“抗日战争时期,她为地下站岗放哨,为八路军送水送饭、送弹药,抢救伤员。合作社时期,一个小脚女人,出满勤、干满点、挣满分,又获‘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在家里,婆婆多少年辛苦付出,照顾一家子的饮食起居,帮助她抚养两个孩子。
张德润和婆婆一起住了差不多三十年。她把婆婆放到第一位。“婆婆要求不高,喜欢吃软的,咱就做饭时多煮会儿。住房子,向阳、带阳台的留给婆婆,给婆婆铺半尺厚的褥子,盖轻软的棉被。”
1993年,张德润家先后迎娶了两位儿媳。家里人多了,怎么营造宽松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她开设了“母亲奖”,对一年来敬业爱家表现突出的儿女进行奖励,奖金400元。
2007年冬天,她曾被怀疑得了恶性胃病,二儿媳一直陪着她检查。大儿媳有一手好厨艺,张德润爱吃红烧排骨,大儿媳就每周给她做。 “她们不是闺女胜似闺女,是我的两件贴身小棉袄。”2009年张德润又把这份感动变成文字,投书报章。
在教育第三代上,张德润让孩子们从劳动入手,“习劳知感恩”,让他们成长。张德润做白内障手术,当时9岁的孙女悦悦给奶奶点药,倒水,在寒假整整侍候了21天。张德润写了《我为悦悦骄傲》。
1997年张德润家荣获石家庄市新华区五星级文明家庭。
著文载道,力争当好巾帼志愿者
“石市藁城区,杜村正变化。物流六车道,直通我老家。路旁林荫路,道边四季花。农舍楼和厦,一律白灰刷。大街和小巷,道路全硬化。沿街电线杆,藁城宫灯挂。大商店门前,盆盆锦簇花。垃圾处理站,污水在净化。广场忙跳舞,书屋学文化。村民皆欢喜,幸福满脸挂……”这首题为《美丽杜村我老家》的诗歌,是张德润看到家乡杜村变化后的有感而发。
张德润出生在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杜村。最近8年她没有回过村里,去年,一个在市里的叔伯妹妹对她说:“咱们村变成美丽乡村了,回去看看吧。”
这一去,拨动了张德润的心弦,她回来后又是赋诗一首。
去年冬天,她回到村子里交创作好的诗歌,获悉村里有巾帼志愿者这个组织,张德润当即决定加入进来。“我岁数大了,也许别的活动做不好,但我愿意用这支笔去写新农村的变化,去写党的好政策,去写身边积极的人和事。”
张德润成为杜村乃至河北省年龄最大的巾帼志愿者。这个称号对于她来说是人生的又一重要意义。
8月29日《河北农民报》上刊发了她的通讯报道“女支书身先士卒建设美丽乡村”,讲述杜村女支书高素娥如何临危受命,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带领百姓致富,改变落后村庄的故事。为写出真实的报道,张德润不止一次地到村子里采访,年迈的她似乎忘记了年龄,热情地投入进去。从市里倒好几次公交车,历时两个多小时才能辗转到村。她和报道对象聊,找大学生村官了解,找村里的群众询问。
“我写的东西要经得起考验。”张德润很认真,“下一步我还要围绕我们村子里的人和事来写。村子里有巾帼志愿者队伍,分为爱心组、红嫂组、英姿组、创业组。我在这里找取闪光的素材,对她们进行宣传报道,争取在明年三八妇女节前出些文章。”
同时,张德润也把目光聚焦周围人身上,她写卖菜女,写勤劳的清洁工。“我写有名的人的故事,就要让人人佩服;写普通人的事迹,就要让人人能做到。总之要为社会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