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花鸟鱼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清道夫”的鱼,成为清理鱼缸内杂物的好帮手。直至环保部公布《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人们才发现清道夫赫然在列。这种怪模怪样的鱼,缘何上了入侵物种的黑名单呢?
形似琵琶 嘴如吸尘器
清道夫学名为“豹纹脂身鲇”,和餐桌上的美食鲶鱼是近亲。它背部宽大,腹部扁平,从腹部看过去,很像乐器琵琶,因头部似獐头鼠目,被称为“琵琶鼠”。
清道夫的老家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领域,喜欢生活在溪流底层,并以沉积的有机物为食。1855年,它才被生物学家命名。在那个大众对生物安全重视程度不高的年代,它较短时间内就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带出了南美洲,扩散到多个地区。
它于1980年作为观赏鱼引入我国,其生长速度非常快,许多鱼两岁时身长就超过30厘米,有记录统计最长的清道夫长达70厘米。有文献记载,清道夫在水族箱里能够存活10年以上。
清道夫不喜强光,属于夜行性鱼类,白天一般不大动,喜欢躲在黑暗的地方,晚上出来吃残渣及青苔褐藻。它能与多个品种的鱼类混养,最爱吃沉底的小颗粒性食物,譬如别的鱼类吃剩的残羹冷炙和排泄的便便,所以它又称“垃圾鱼”。它强大的嘴巴犹如吸尘器,扫荡之处干干净净,连鱼缸壁上的污垢也能吸收干净,“清道夫”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耐苦境 能打洞 会装死
清道夫能走遍半个地球,与其出色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此外,清道夫自身的生理构造也有强悍之处。它的躯体外壳坚硬,有助于在水边的堤岸地带挖洞。处于生殖阶段的雄鱼会用结实粗壮的身体在河岸钻出1.2米到1.5米深的洞穴,作为鱼卵的孵化室。雌鱼在洞穴里产卵后,雄鱼会不辞辛劳地在洞外坚守岗位,直至鱼卵孵化,小清道夫能够自主游动。雌鱼产卵量较大,一次约500到3000颗,具体数量取决于自身体型大小和品种。每年夏天是其繁殖高峰期,能够持续几个月,在一些环境和气候适宜区甚至能长达一年。
坚硬的驱壳不但有助于打洞、提高防御能力,还可以降低清道夫身体水分流失的速度,即使离开水面也能短期存活,这有助于帮助它熬过枯水期。它甚至会在人类面前装死,伺机滚回水里。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梁世雄介绍,清道夫在12个小时缺氧的情况下,仍然能存活,甚至在实验室里将之置于零下28摄氏度的环境长达8个小时,也不会气绝。按照这些标准放眼全球,可以说在大部分地区,清道夫存活下来是不在话下的。
清道夫的几宗罪
清道夫到底有多“罪恶”而被列为入侵物种呢?根据世界保护联盟入侵种专家组(ISSG)的资料,清道夫看似迟钝的外表下,主要有如下几宗罪应引起公众注意。
首先是危害渔业和其他生物。成年的清道夫食量巨大,除了鱼缸里的藻类,它还会以其他鱼类的鱼卵为食,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鱼卵,也会吞食鱼苗。清道夫强大的适应能力使它在许多水域中取代了当地的原生小鱼,其中包括美国濒危的魔鬼河鲦鱼。清道夫在波多黎各和佛罗里达的奥基乔比湖大量繁殖,也加快了当地个别鱼类的灭绝,降低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在我国台湾台北植物园荷花池,因为池中的清道夫大量啃噬荷花根部,曾造成荷花大片枯萎。
另外,清道夫在繁殖期的挖洞行为会造成河堤不稳定。研究发现,清道夫挖洞引起淤泥沉积,河岸侵蚀。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科学家估计,在清道夫活跃的河流,每年河岸约被侵蚀4米左右。清道夫把头埋入河底甩动坚硬的尾巴时,会剪切水生植物,间接损害了其他鱼类和生物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
“不随意放生”成本最低
在我国汉江和珠江流域,由于人为的放生活动,清道夫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对当地生物链造成破坏。严控人为引种和传播,指导公众不要将清道夫放生野外,防止其扩散到自然水系,是成本最低的减害措施,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但对公民的环境教育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