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姚鹏
沿着一条只修了三分之一的村级公路走到尽头,便是周凡和邓国兵夫妇的高洞库区卫生室。
位于湖北来凤县旧司镇的高洞水库,距离来凤县城有几十公里的烂泥路要走。这里水面连绵十多公里,四个村的数千农民沿三沟两岔临水而居,船只是绝大部分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交通十分不便。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周凡和邓国兵整整坚守了11年。11年里,夫妇俩奔走在崎岖坎坷的乡村小路、库区两岸,行医行程达数万里。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医术,为无数饱受病魔缠绕的村民减轻痛苦,默默地践行着普通村医的承诺。
2003年2月,毕业于建始卫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漂亮姑娘周凡,跟着憨厚的男友邓国兵回到高洞库区,从已到退休年龄的老村医手中捧过了接力棒。从此,两个年轻人担负起了周边四个村近6000村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重任。
“当时他家庭条件不好,这里要人,他就过来了,我也跟了过来,其实我完全可以留在建始医院的。”周凡的家在几百公里外的巴东,到邓国兵的家乡扎根,当年只有22岁的她颇下了一番决心。
两人刚到高洞库区的时候,这边条件极其简陋,卫生室就设在一间土砖房里,但两人干的却是全科医生的活儿,除了5岁以下孩子必须去医院看儿科,其余的病人他们都要管。当时,每天前来就诊的至少有三十多人,常常忙到中午一两点还没吃早饭。为能给村民提供便捷及时的服务,夫妻二人干脆把家安在了卫生室,24小时值班,即便是在合家团圆的中秋节,他们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当村医,出诊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库区交通不便,居民最远住在25公里开外,多数不通车,有的地方连山路都不通,就得走水路,两口子的水上交通工具就是一条小划子,曾经为出诊在半夜两点划了两小时船。
“对于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患者,特别是留守老人,我们一定会上门服务。病情重的,老弱病残的,紧急情况的,半夜也要去,我常常一个人爬山一个人驾船。”周凡说。“病人的需求,就是对我们村医最大的信任。尽力为他们解除痛苦,也是我们对大家的承诺。”
小河村9组的李银玉老人,从家里到卫生室要走3公里水路再加半小时山路。老太太2004年冬天患脑梗死之后,周凡有一个月时间天天守在她身边。因为经济困难,老人只能在家做保守治疗。每隔十天左右,周凡便要前往老人家出诊一次,连续5年多从未间断。
2010年9月,由于病情加重,李银玉在县城医院治疗半年后回到库区,在卫生室旁边租了两间民房。周凡每天给老人打针喂药,至今已经三年多,早已不能言语的李银玉,每当周凡照顾自己时,总是对她看了又看,有一次竟然号啕大哭,拉着周凡的手足足十多分钟……
2011年10月,湖北省卫生厅出资为库区卫生室购置了一艘医疗救护船,替换了原来的小划子,方便二人出诊,两口子兴奋不已,用最短的时间学会了驾驶动力船,并从海事处拿到了资质证书。2013年底,来凤县卫生局又筹资20万元,为库区新建了中心卫生室。两口子终于从土砖房搬进了宽敞的二层小楼。当年,两人还被恩施州评为百姓信赖的好村医。
“现在我离开了,他还守在这里,但我也经常回来帮忙。”去年,周凡考到了离这里三小时车程的漫水乡民族卫生院,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村民服务,留下邓国兵一个人在卫生室留守,孩子则在来凤县城读书,一家人散在几个地方,一周团聚不了一次。
“我们没时间辅导孩子,也愧对老人,我妈从巴东过来帮我带孩子,我爸常常一个人在家抹眼泪。”周凡说着,眼眶有些泛红。“但这份责任,我们会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