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春霞
“以前他每天不干活,晚上赌博到天亮还不回家,我们吵了好几年。”广西钦州钦北区小董镇榃头村委宝鸭坪村村民陈中艳日前向记者讲述丈夫之前迷上赌博的情形。当日,天空下着小雨,宝鸭坪村村民家门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树环绕。
因为赌博,陈中艳对丈夫多次劝说都没有效果,两人闹过好多次离婚。现在丈夫不赌博了,在外打工,家里也种上了桃树、桂花树、杨梅,36岁的陈中艳生活步入正轨。
陈中艳丈夫的变化,很大程度上都是村里“妈妈扫黄打非工作队”的功劳,“开始姐妹们来劝说,他听不进很多,来得次数多了,他慢慢有了改变。”
陈中艳家的情况并非个案。村干部宋镇材介绍,宝鸭坪以前叫“鸭屎坪”,因满地都是鸭屎而得名。2000年以后,六合彩赌博盛行,个别村民卖了花木得了钱便聚众赌博、买六合彩,搞得夫妻反目。
今年52岁的陆秋荣是宝鸭坪村“妈妈扫黄打非工作队”队长。“以前姐妹们互相诉苦,自己劝说家里的男人,没有很好成效。村里妈妈姐妹们就组织起来,轮流做工作,劝说他们戒赌。”陆秋荣说,目前“妈妈扫黄打非工作队”已成功劝和4对因赌博差点离异的夫妻,转化8名长期逗留“黑网吧”沉迷游戏及浏览不良网页站的青少年。
组建“妈妈扫黄打非工作队”是广西“扫黄打非”进基层的一个创新做法。宝鸭坪村组建村“扫黄打非”工作站,把扫黄打非的触角从乡镇延伸到村(社区),牵头组建成立“宝鸭坪村花卉苗木协会”,从资金、技术扶持困难户种植花卉苗木致富。在“美丽家庭”评比标准中,把“扫黄打非”知识纳入评比条件。
宋镇材介绍,村“扫黄打非”工作站把“扫黄打非”工作与农民致富紧密结合。目前,全村种植花木1150亩,年产值达1800万元,种植花卉苗木的村民一般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成为北部湾地区有名的“花木村”。
“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非常重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舞台。
“拒歪风扬正气,扫黄打非民赞扬,爱祖国,爱生活,壮乡幸福山歌传四方……”10月10日上午,广西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村民穿上节日的盛装,唱起了歌曲《壮乡幸福山歌传四方》。
2014年平福村成立了“扫黄打非”工作站,以山歌、诗歌、书法、采茶戏等特色文化为载体,开展“扫黄打非”宣传教育工作。
“扫黄打非实是好,不留吸毒赌博人。赌博吸毒祸害人,害国害民害本身。”这首诗歌是平福村红梅诗社的作品。这个由村民自发成立的诗社创作了一批群众喜爱的“扫黄打非”作品,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图书管理员黄玉森看着农家书屋里一排排的图书,高兴地告诉记者,村民以前有空就聚在一块打纸牌,现在常来书屋看书,科技、育儿类图书很受欢迎。
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枫林村,成片的黑皮甘蔗已近成熟。枫林村党支部书记、村“扫黄打非”工作站站长黎继晶介绍,村“扫黄打非”工作站成立之初,大部分村民对“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不理解,片面认为是枫林村存在“黄”和“非”等问题,上级部门才成立“扫黄打非”工作站进行整治,对“扫黄打非”工作有抵触情绪。
“以前村委没有开展‘扫黄打非’进村工作前,农闲下来的村民不是闲转,就是打牌喝酒。”黎继晶说,“扫黄打非”工作进村后,村委成立的篮球队、排球队经常开展活动,村民自发组成的业余乐队、文艺队经常自编自演节目,村里的农家书屋经常组织举办培训班,结合图书内容讲授农业适用技术,村民不出村就能取到“致富经”。
村民的误解消除了,“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逐渐得到村民的普遍赞誉。76岁的枫林村村民莫桥福把这种欢迎和赞誉写成了诗歌,“抓紧扫黄和打非,清出文化垃圾一大堆,大家齐心来动手,不要上当和吃亏……”
广西“扫黄打非”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将“扫黄打非”工作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和景区。到今年8月,全区乡镇、街道和主要村委已基本建立“扫黄打非”工作机构,落实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保障,充分调动了基层群众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治、人人参与“扫黄打非”工作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