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
8月“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了趟内蒙古赤峰市,赤峰美食“对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地方是否给游人留下美好印象,一是它的风景,再就是吃住。这次赤峰行“风景在去景区的路上”,而吃住尤其可圈可点。
都说旅游景区的饭“不能吃”,要么难以下咽,要么价高宰人,尤其是东北地区,比如雪乡,就给游人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说实在的,我本人对地域并无分别之心,但是去年暑假带着孩子去哈尔滨、长白山走下来,我真的是对东北的吃食绝望了。长白山就不提了,在哈尔滨某天晚上7半点我们出去找食儿,住在索菲亚大教堂附近,居然沿街走却找不到一个能像样吃顿饭的地方。无奈问街上聊天的几位大哥,哪有美食一条街?他们说这里基本晚上8点饭店都关门了。有位大叔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不客气地说:“你以为这是王府井呢?”
其实那晚我是准备大餐一顿的,安慰一下惊魂已定的自己。因为下午在松花江上乘坐游船去太阳岛,不知道是中午没吃饭的原因还是天气突然下雨受了凉,没到太阳岛就开始肚子痛,上了太阳岛瓢泼大雨迎面而来,我肚子剧痛得居然晕倒在地。
那天的最后我们四人进了一家小小的烧烤店,装修很文艺范儿,却也只能凑合吃点烤串。不记得吃了什么,倒是记得那家的果味啤酒还不错。
总的比较起来,论饮食,去南方旅行更似“舌尖上的幸福”,而北方就是“舌尖上的委屈”了。
这样看来赤峰还是意外的幸运。从草原上玩回来我们需要在赤峰再住一晚后去承德,提前请赤峰的朋友帮我们订酒店,她说订了汽车总站附近的“九天国际连锁酒店”,听上去蛮高大上的。到达地方才发现,这个酒店的位置就在“新天地”商务中心的楼上。
像这样城市繁华区的住宿想来不便宜,但是登记的时候才知道,标间每晚126元,我们住在23层。乘电梯上楼发现房间干净整洁,真的不比大酒店差,最主要的是打开窗户,赤峰新区砖红色的楼房整齐划一,气派非凡。此刻正是灯火通明的时分,给人欣欣向荣之感。而更“国际”的地方是居然还含早餐,虽然只是馒头花卷稀饭鸡蛋咸菜之类,但那也是便宜醉了。
在赤峰那几天几乎每餐都有对夹,这是赤峰美食。
“对夹”外形酷似我们熟悉的肉夹馍,只不过它小得多,而且夹肉的是酥油火烧。
赤峰“对夹”被称之为“中国的夹肉汉堡”。传说1917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迫于生活,到内蒙古的赤峰做买卖,当时赤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烧饼叫“哈达火烧”,苏家便以卖烧饼为生。苏家一亲戚,清朝末年在“奏事处”当厨子,经常到北京裕盛楼肉铺买肉,就把皇宫里御膳房熏肉的技术传授给了裕盛楼的人。当时15岁的苏德标在裕盛楼肉铺学徒,学会了宫廷熏肉法。苏家整合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宫廷传统熏肉三项工艺,制作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夹肉烧饼,起名为“对夹”。从此,“对夹”这种特色小吃便在赤峰诞生了。
临别赤峰那天晚上,我们在九天国际连锁酒店附近的美食一条街转悠,最后的晚餐还是选定那家“城南对夹”。这家的生意很好,店里坐满了人。我们的“对夹”上来了,果然名不虚传。回来查才知道我们撞见的是“知名‘对夹’”。
继承百年传统工艺的“城南对夹”创立于1988年1月,有“赤峰名吃第一楼”之美誉,2003年11月“城南对夹”被作为“赤峰名吃第一店”的条目收《赤峰之最》一书。
那一餐我们四人吃的是心花怒放,好像不到200块钱。真的是物超所值。旅游在外总是遇见不快,在吃饭问题上,所以“城南对夹”为赤峰又加了几分好感。
身边、网上经常有人吐槽,“旅游景点的饭不能吃”。最近看到一个自驾东北的网友说:“虽然沿途的自然风景让人心旷神怡——见识了从平原到山地、草原、森林、荒漠等不同的地理景观和各地收费相当可观的经典景区,但我们都对此行的吃饭经历感到沮丧。尤其是在内蒙东北部和辽宁这个广义的东北地区而言,我们吃过的中小市镇的饭馆多是乏善可陈。尽管我们尽量选那些装修可以、看着也干净利落的餐馆,但是上来的菜总是如此:大盘大碗、浓盐重酱,油油腻腻。一开始我们按照在北京的习惯点四菜一汤,发现会剩下一大半,之后我们改成三菜一汤,还会剩下几乎一半,之后变成两菜一汤,并总是叮嘱让厨师少放油盐,草草吃完还是会剩下约四分之一……”
我想起去年在长白山,反复强调要平时量的一半蛋炒饭,上来依然是满满一盘,而且根本就是粗制滥造的一盘。
感谢移动互联网,如今你在大中城市旅行,可以上美食点评网上选择当地的餐馆以及订餐,但是毕竟还有很多地方属于“不可查、不便查”,所以只能碰运气了。
我坐在这里写赤峰“对夹”的时候,以往那些足迹下的齿香记忆,如清风徐来,缓缓升腾:
比如想起南京,我会自动回放“螺丝人家”的鸭血粉丝汤、桂花糖芋苗,在南京的那几天它是我的偶遇,尔后成了我的私家食堂;比如想起香港,就来到全港最好的云吞面“麦奀记”,那是我根据地铁上偶遇的一个深圳女孩的推荐而找到的;再比如绍兴,咸亨酒家就在沈园和鲁迅故居边上,可那天同事提前去点了茴香豆醉枣酒酿酥鱼还有绍兴老酒,环境优美、菜价不贵,其乐融融。它打破了“旅游景点的饭不能吃”的咒语,而绍兴也成了我想一去再去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