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茹希佳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与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开展了江苏省涉农高校大学生涉农就业意愿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驻江苏省的7所高等农业院校的3500名大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占76.7%。结果显示,虽然江苏省农业高校大学生对涉农就业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但仍具有较为乐观的拓展空间,需要给予适当引导与扶持。
直接涉农意愿不强
从江苏省农业高校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地点来看,仅有4.4%的大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去农村就业,但当明确询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去农村工作时,持积极态度的比例有所上升,有8.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20.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愿意。
而在就业类型的期望上,大学生表现出比“去农村工作”更强的意愿,分别有9.5%和30%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工作”。有48%的大学生对涉农就业持中立态度。
对此,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科技教育处处长姜雪忠表示:“这几个数据表明,江苏省农业高校大学生的‘间接涉农’意愿要强于‘直接涉农’意愿。”
江苏农业高校大学生中的不同群体在涉农就业意愿上也表现出不同特征,调查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去农村就业,高职学生比本科生、研究生的态度更为积极,来自乡镇或农村的大学生的涉农意愿更强。
姜雪忠就此认为:“涉农就业对于不同大学生的吸纳机制是有差异的:‘直接涉农’主要吸纳的是那些在就业市场没有太多竞争力的弱势大学生群体,其就业属于‘剩余型’;‘间接涉农’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那些掌握了农业专业知识的人才,后者的涉农就业更有可能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自我选择,属于‘机会型’。”
青睐新型涉农工作
尽管江苏大学生直接涉农就业的意愿不强,但对于愿意间接涉农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其期望涉农就业的范畴较为宽泛。
调查表明,大学生们最希望从事的工作分别是乡村旅游(33.4%)、农业生产(27.9%)、村官(25.8%)、农业电子商务(19.2%)、乡村教育(15.3%)。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新型涉农工作机会的拓展有赖于在大学生中宣传农业发展前景及推广农业技术,因为在不愿从事涉农就业的大学生中有近1/3的人表示其对农业工作不了解。
调查还显示,如果基层组织愿意为大学生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提供帮助,76.9%的人是愿意涉农就业的,其愿意涉农就业的比例上升了47.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农业高校大学生对涉农就业政策的认知不足但需求强烈。
通过调查得知,大学生们最希望基层组织提供的帮助有技术支持(49.2%)、金融支持(47.3%)、扩展农业销售渠道(35.3%)、开展农业技术培训(30.8%)、搭建电子商务平台(21.4%),但对于以往传统涉农就业宣传工作中常用的培育各类典型、树立榜样的方式并未受到普遍认可,仅有10.8%的人表示需要这种政策宣传引导。
这说明大学生对涉农就业政策的需求是相当务实的,他们更关注的是政策对自身涉农就业是否能够起到技术支持、经济保障等切实的帮助。
主编快评
大学生下乡,还需政策给力
□ 周俭
发展现代农业,人才不可缺,尤其是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无疑是农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但现实似乎不容乐观,江苏省对涉农专业大学生涉农就业意愿的调查再度证实了这一点,不过,相对乐观的是,至少有近四成的涉农高校学生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那么,如何引导这部分大学生进入农村和农业领域就业,应该是政策倾斜的重点。
吸引大学毕业生向农村流动,在基层就业,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努力的目标,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下派,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政策引导和实施。但这项政策主要是为农村基层政府充实干部队伍,真正能留在农村,并在农业专业领域发挥作用的大学生并不多。
那么,如何吸引学有专长的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大学生们看到就业的前景,有希望才有动力,省、市、县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人才引入计划,到高校宣讲,让大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希望和前途所在。其次,地方政府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搭建好创业就业平台,让大学生们到农村不仅有事干,也能干成事。再次,不光要“画饼”,也要给他们“充饥”。“充饥”包括两方面,一是提供实用的农业科技培训,包括实地学习的机会;二是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包括创业贷款、免税政策等。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农村和农业领域蕴藏着无数的机会,让大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大学生看到机会,看到前景,就能激发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政策要给力,当着眼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