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涤明
16日起,浙江绍兴新昌县将拆除城区范围内所有已设置的报刊亭,城管局称路口报刊亭影响了行车视线。(9月15日《京华时报》)
报刊亭影响行车视线?在路口影响行车视线,可以换个地方,偌大县城,咋就无处安置小小书报亭?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看书报亭不顺眼,以各种的理由拆掉,2008年到2012年间,全国仅邮政报刊亭就被拆了1万多个。前些年一些城市的说法是“影响市容”,这一理由自然站不住脚;后来者又想出不少新借口,比如,“居民喜欢看电脑玩手机,没人看报纸杂志了”,市场需求萎缩,经营报刊亭不赚钱,不如拆掉。但这很像是一个“谣言”:古人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报亭也一样,冷暖自知。
新昌县拆除报亭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路人皆知”。城管局表示,考虑下一步在不影响交通视线对市容又没有影响的位置再设置报刊亭。若确有此打算,为何不在拆除之前实施?并且,所有的报亭全都一律拆除,所有的报亭都在路口、都影响行车视线?
城市管理中,里子与面子的轻重,一直是市民与主政者分歧严重的问题。站在市民角度,主张的是人本理念,城市建设与管理,应服从人的生活与发展需求。事实上,城市的最基本功能也是承载人的生活需求;城市的光鲜亮丽当然也重要,但还是应放在次要位置上。这是一个本与末的逻辑关系。
然而目前的城市管理,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逻辑,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的功能,总要让位于城市形象需求。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很多城市能够不遗余力地建起无数豪华的楼宇、标志性建筑等等,但却承受不了一场暴雨。这是因为,排水的设施在地下,属于“里子”。有位市领导就曾公开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其实他不是怕老百姓看不见,而是怕他自己的政绩、面子被埋没。
书报亭让“爱面子”的人感觉不舒服,因而才出现了偌大的城市无处容得小小报亭的怪事。从另一个方面看,缺少书屋、报亭的城市,文化氛围堪忧。而报亭没有主动消失,说明没被市场淘汰,说明书报在市民中有需求。
纸媒市场确实被新型媒介取代了很大一部分,但至少在目前,并不意味着纸媒很快会退出历史舞台。而书报亭的去留,原本与这个问题无关,而是城市管理的理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