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9月14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健康周刊 心理 “校园暴力”让花季早凋不良家教易熏出“霸王” 来不及认真年轻,可以认真老去 男人小细节,也伤女人心 心闻串串烧 孩子是否快乐父母很难猜透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园暴力”让花季早凋不良家教易熏出“霸王”

进入9月开学季,热闹欢快的校园里也难免混进一些不和谐甚至是暴力之音。近日,一段江苏扬州高邮女孩遭殴打视频在网上热传;早在今年6月,美国洛杉矶波莫那高等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中国留学生施虐案,也引起了高度关注。从2014年初至今,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仅据媒体披露的不完全统计,各种校园暴力事件不下20余次。而且在一些校园暴力中,施虐方和受害者往往都是女生,是什么原因让往日的乖乖女摇身一变成了校园里的辣手“霸王花”?专家表示,校园暴力行为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冲动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跟其家庭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家长应高度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 本报记者 杨娜

进入9月开学季,一度寂静的校园又重新热闹起来。然而,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朗朗书声中,也难免混进了一些不和谐甚至是暴力之音。8月14日,一段江苏扬州高邮女孩遭殴打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两个女孩不仅狠狠扇了另一女孩13个大嘴巴,还用凌空飞脚狠踹了被打女孩小腹8次。

而就在今年6月,美国洛杉矶波莫那高等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中国留学生施虐案,也引起了高度关注。今年3月30日晚,受害人刘怡然在美国罗兰岗公园遭到12名中国小留学生长达7小时的围殴和凌辱:用打火机烧头发、强迫受害者趴在地上吃沙子、吃头发……3名主嫌犯随后被捕并受审,最高可被判无期徒刑。

时间再往前推,5月6日,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而被几名同学殴打讹钱。4月24日,福建漳州北斗中学一名女生,被以前的同学殴打,扒上衣、拍照片……

从2014年初至今,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仅据媒体披露的不完全统计,各种校园暴力事件不下20余次。是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暴力频发?而且在一些校园暴力中,施虐方和受害者往往都是女生,往日的乖乖女何以摇身一变成了校园里的辣手“霸王花”?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探索期,迷茫、敏感而冲动。法律专家指出,中国其实并不缺少惩治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法律条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规定,未成年人有多次殴打他人等严重不良行为且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等。但是为何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心理专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其主要原因。

青少年有“认同危机”,或通过边缘行为确认我是谁

北京心之助心理服务机构首席咨询师卢悦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要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即“自我认同”。在青春期以前,孩子们往往经历了两次认同。第一次认同是对父母的认同,第二次认同是向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的认同。但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开始迷茫,因为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可以认同的目标太多了,他们需要更多关于人生的智慧和进入社会的道理,如果父母和老师都不能给予,他们就只能自己去寻找,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三观”的形成。他们会通过尝试种种边缘性行为来探索自己可以成为谁,或通过不认同主流价值观来追寻自己到底是谁。

以多欺少的从众行为,多源于害怕被孤立被抛弃的心理

在许多校园暴力事件中,往往是以“一群”对“一个”,除了领头打架的人,其他从众打人者可能与被打的人并无特别“恩怨”,甚至不知为何要打对方。

卢悦表示,青少年有两面性,一方面渴望体现自己自恋式的强大,另一方面渴望归属感。当他们无法在主流获得自恋满足的时候,就往往尝试成为反面的强者来体验自恋的强大。因为他们的自我会出现很大的迷茫,很多时候他们会试图通过认同同伴的群体来达到“去个性化”和“去社会化”,以化解他们内心重大的心理危机。

在幼儿期,他们会通过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拥有归属感;在青少年期,他们害怕的是被一个团体抛弃。为此他们容易出现三种人:一种人是成为真从众,当有人凌虐他人的时候,会有同伙也通过认同领导者来感觉到自己的强大;同时也会有一些人“权益从众”因为害怕被团体抛弃,或者成为被凌虐的对象,而不得不跟随;还有一种人就是发起者。发起者往往会成为青少年团体的领袖,他们未来成为犯罪者的概率约是一般青少年的6倍。他们往往会有一些自恋人格障碍或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征兆,在青少年期体现为行为偏差。他们会用分裂的防御机制来让自己处于强者的感觉,并把对弱者的恐惧投射到那些“受气包”身上。

校园里的欺凌行为也与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高度相关

北京回龙观医院武雅学大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校园暴力行为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冲动行为。施暴者更多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当然这种宣泄方式会给其他人带来伤害,这种行为的出现跟其家庭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哪种家庭环境容易出现这种暴力倾向的孩子呢?

一种是过度溺爱孩子的家庭。武雅学指出,比如,2、3岁的小孩也会发脾气,动手打人,这种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如何非常关键。过度溺爱孩子的家庭,就认为是小孩闹着玩,不加以制止。那这样的孩子在小时候可能仅仅是打父母,大了可能就会打老师、打同学。

第二种就是父母习惯用暴力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父母平时喜欢打孩子,或父母之间有家庭暴力,那么,孩子就耳濡目染地学会了用“打”来解决问题的这种方式。

第三种是父母忽略、淡漠孩子情感反应的家庭。比如,小孩子刚开始说话声音比较小,如果此时大人在一旁聊天,忽略了孩子,孩子可能会通过大声喊叫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更严重的是有些孩子可能是需要通过摔东西、打人等过激行为,才能引起父母对他的重视。父母如果长期没有感受到孩子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会养成错误的思维习惯:通过摔东西、打人等过激行为引起别人注意,满足自己的诉求。

因此,武学雅提醒,校园暴力中孩子的冲动行为许多都是其从小养成的一种行为惯性,他们不会通过合理的方式去宣泄情绪。武学雅建议,家长最好不要过早送孩子出国留学,至少应该高中毕业后再说。这样孩子在平安度过青春期后,性格基本已定型,能减少因为环境变化和心理情绪焦虑引发的不合理行为。

自我意识培养的缺失,也会导致校园“小霸王”频现

武雅学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培养上是非常不足的。武雅学说:“打人的孩子不一定就具有暴力人格特征,只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约束,不知道当有焦虑情绪时应该怎样处理,而不应该怎样去做。”

武雅学解释,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受、自我责任、自我界限。有时候父母会发现对孩子的说教可能不起作用,为什么?假如,一个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但恰好孩子这次考试成绩好了,父母可能就不会对那种不好的行为进行训斥。如果没考好,就会训斥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是否被父母训斥,实际上是与这个行为好与不好没关系。对自我意识认识不清的孩子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才会出现有些孩子考试不好,就离家出走;被父母严厉训斥后,就上吊;男女同学因为互相喜欢过早发生性关系,导致未婚先孕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不考虑后果、缺乏自我责任、出于一时冲动的行为。

自我界限在心理学上指的是自己与他人行为上的界限。孩子的自我界限辨别不清,也会导致冲动行为的发生。武雅学告诉记者,其病房里有个小男孩整天哭闹着要出院,他入院的原因是因为打警察。“在这个小男孩的心理上,他总认为我心里得不到满足,就要用哭闹来发泄;我想要出院,就得让我出院;我想要手机,就得给我手机。这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一个人对自我界限的丧失,他分不清自己的想法跟社会对他的允许是两回事。”武雅学认为,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一个人至关重要,甚至重于对知识的学习。“因为知识有时候现用现学都来得及,但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如何合理合法地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而不是学了知识之后,才考虑自我意识的培养,那样往往已为时过晚了。”

两位专家还特别提醒,对于校园暴力,大多数家长往往觉得都是未成年人施暴,如果未造成严重事故,最终也就是被警方教育了事,难有警示作用;而施暴者本人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这时就需要家长高度重视起来并予以及时教育和惩戒。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