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琦
午后的街头,悠悠传来一阵清补凉的叫卖声,正在树荫下等客的摩的司机,路上走得焦渴的行人,纷纷趋前捧场。性子急的人,捧着碗,不用调羹,就先喝下了大半碗糖水,然后再抹一把额头上油津津的汗珠,才舀了碗里的食材咀嚼。一碗冰凉沁心的清补凉下肚,原本溽热潮湿的身心,就渐渐恢复到了原状。这一幕场景,犹如一段岁月的静默回放,于现代的建筑群落里,散发出一股农耕时代的古旧韵味。
很多人乍看到“清补凉”这个名字,会觉得很古怪,以为是中药铺里售卖的药剂,很难想到是一道甜品。实际上,清补凉也确实是从中药方子发展过来的。传统医药有一味“四神汤”,以中药四臣淮山、芡实、莲子、茯苓一道煲汤为饮,调养人的生理机能,使气血顺畅,疾病不生。民国美食家唐鲁孙在他的书里记叙有四神汤传播的故事:台湾有一家中药店的老板原是船员,长年在海上生活,饥一顿饱一顿的,落下了严重的胃病,性命危在旦夕。后来有人授他一个方子,每天早晚连着渣子吃一碗四神汤调养,他照做后胃病得以痊愈,遂开中药铺济世救人,四神汤也得以流传于世。
岭南的夏天溽热蒸郁,饮食多兼有健脾去湿、滋润养生的功能,人们在四神汤的基础上又根据各自的膳食配方,增加了枸杞、桂圆、百合、玉竹、红枣、薏米、黄芪、党参等多味适于夏季凉补的食材,灵活组合使用。加上岭南是糖产区,人们性喜甜食,往汤水食材里加糖,作为消暑解热的甜品糖水,也是当地特殊的饮食观念。所以,“清补凉”既是人与食材、环境三方完美结合的展示,同时这一寓医于食的名字,也对人们的生存焦虑,加以了慰藉。于这种饮食养生的叙事逻辑下,清补凉因地制宜地完成了升级的程序。
各家店铺的清补凉,所用食材不尽相同,但是煲煮的手法及时间掌握,却很有讲究。从碗里的各种食材是否软烂如一,就能判断出是不是一道成功的甜品。譬如莲子、芡实需要熬煮时间很长,才能获得软烂的口感。与之相比,淮山、百合就很易煮烂。若是没有先后,同放在一起煲,莲子、芡实有可能还没煮开花,淮山和百合就被煮化了。须得巧用材料,花时间下功夫,清补凉才能粘糯软和,清甜滋润。有些甜品店取巧,是把食材先煲成稠糊,再冲兑调好的糖水,以此节省火力和时间。这种清补凉,没有水米如一的柔腻质感,水是水,渣是渣,懂行的人一入口就能吃出来。
清补凉也不只是煲糖水一种用途,很多人煲鸡汤,也是到干货行买一小包搭配好的清补凉作为汤底。另外用清补凉煲斑鱼,则被视为促进伤口愈合的食疗手段。清补凉以其自身的非凡魅力,为市民生活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结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