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
比如粽角榫
工艺智慧
在古代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都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这是榫卯的功劳。
榫卯工艺堪称媲美京剧,不仅外形精致唯美,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而更重要的是它渗透着国学之意境。
■ 胡杨
最近一直在寻觅一把木禅椅,最好是简洁的明式,榫卯结构。
说到榫卯,不得不提鲁班。传说春秋时期的鲁班曾经用6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给儿子,这种玩具被后人称作“鲁班锁”,可以看作是“中国式魔方”。鲁班锁亦称孔明锁、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它用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
榫卯工艺历史悠久,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掘出了大量结合完好、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中国木结构建筑和家具中一直在广泛应用,但二者技术层面上侧重不同。建筑上侧重结构稳定,因为榫卯结构在几个方向都可以开卯口,可以兼顾结合在同一点上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的整体。
世博会期间我们参观中国馆时,看到头重脚轻的“东方之冠”,也许会惊讶。其实它采用的正是神奇的榫卯结构——斗拱层层叠加,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着难以估量的承受力,托起千钧之重。
相比“东方之冠”,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内部的榫卯结构更加精细复杂。数不清的榫卯结构相互咬合,环环紧扣,严丝合缝,而且如此庞大的木结构体中竟然找不到一颗钉子。
如果建筑上的榫卯结构阐释的是“众志成城”,那么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则成就了东方含蓄内敛的审美观。接合处由于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在结构力学里就是柔性节点而不是刚性节点(比如焊接),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平衡,除了木材延展力外,主要是由于一个个的榫卯富有韧性,不致发生断裂。
尤其对中式家具来说,榫卯更是灵魂所在。它既给予家具部件向各个方向扭动的可能,却又限制了其扭动的角度,从而使家具变得更结实、稳固又不失天然质朴。
想象一下:浑然天成的一块木头,挤进一颗铁钉,特别是对名贵的红木家具来说,岂非暴殄天物?采用榫卯结构的家具方便拆卸、组装、运输和更换部件。就像真正可靠的爱情无需作秀一样,中式家具拒绝作“锈”的铁钉来画蛇添足。
在古代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这是榫卯的功劳。好的工匠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所以说,榫卯是堪称媲美京剧的工艺,它不仅遵循力学原理外形精致唯美、实用性极强,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最重要的是,它充满了国学智慧之美。一阴一阳,一盈一亏,互补共生,缺一不可。起承转折都是活扣,拆卸组装不伤器物,这也体现了“不把事做绝,不把路堵死”的做人哲学。
有句成语叫作“方枘圆凿”,用来比喻双方意见不合,格格不入。这出自《楚辞》,“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凿就是卯眼,削成的榫头叫作枘,凿和枘的大小形状必须完全一致才能装配在一起。我们常说的“丁是丁,卯是卯”,就是用来形容做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的确,在榫卯结构的背后,体现的是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道法自然。
只可惜到如今,蕴含了力学、美学和国人智慧的中华民族传统工艺,榫卯正远离国人的视线和生活,疑似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日本建筑师坂茂为瑞士苏黎世传媒集团设计的Tamedia办公大楼,是现代木建筑的创新之作,独特的榫卯结构,加上材性稳定、美观耐水的云杉,只有外立面使用了玻璃和钢材。全建筑使用木结构,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部件,通过高精度的电脑加工机械完成,然后再到现场组装而成。建造时,工人将事先做好的木构件按照图纸精确组装,大大节省了施工和吊装成本,严格恪守了低碳环保的环境责任。
的确,在现代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榫卯工艺正在消失。所以如何在古代榫卯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传承和革新并进,让榫卯家具产品梨花又开放,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