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代理家长在为留守儿童梳头发。 (本报记者 党柏峰/摄)
编者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的悲剧不断发生,留守儿童也随之越来越受大家关注。有关部门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逾200万独居儿童,更是成了缺乏照料的事实孤儿。在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中,80%由祖辈抚养,13%托付给亲友,7%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很显然,让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健康快乐成长,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事关国家发展的希望与未来。近日,记者走进陕西农村,倾听留守儿童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 本报记者 党柏峰
“爸妈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把我留在外婆家,外婆家还有一大家人,我很不习惯,经常晚上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我非常伤心,真想大哭一场。”当城市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时,许多农村孩子有着白水县四年级学生盼盼(化名)一样的境况:每天,在对父母的思念中,他们脆弱、无助、孤独,内心无比落寞,“留守儿童”自杀、伤害事件时而发生,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有沉重的思考。
对此,陕西省委农工办综合调研处处长王军深入多县区,着重就“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与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全省已有数百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超过百万。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隔辈老人生活在一起,还有部分由亲戚代管。由于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代沟等原因,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和管教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问题一:
有爱,孩子依然孤独
“孩子要啥我都给,他咋就不听话逃学呢?”丹凤县留仙坪乡的初二学生赵强(化名)的奶奶这样说。赵强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相伴生活。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加之父母不断寄些零花钱,赵强养成了很多坏毛病,学习差、逃学、打架,尽管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很多帮助但收效不大。调查发现,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隔辈老人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孩子犯错时,也会常常袒护,他们相信“树大自然直”。同时,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殊不知,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
王军在周至县一所小学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上过网的达到80%以上,有网瘾的不低于30%。一到放学、放假,这些孩子们便在街上闲逛,网上游逛,完全处于“放羊”状态。
“命运对我为什么这么不公平,让我常年生活在亲戚家里,我觉得好孤独,我多么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陪在我身边,哪怕一天也好!”石泉县后柳镇年仅11岁的小学生小亮(化名)在日记中写到。
问题二:
思念,孩子内心很受伤
绥德县实验中学的花花(化名),为了生活,妈妈不得不外出打工。当母亲坐上最后一辆开往县城的班车,花花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她追赶着汽车跑了几里路,只想让妈妈留下。望着远去的汽车,她绝望地躺在路上大哭。回到家她天天写日记。“我一定要把对妈妈的思念全部写进日记里。”
调查发现,和花花一样,农村“留守儿童”事实上生活在“隔代家庭”或“寄宿家庭”中。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使得他们在行为、心理、性格、情感等方面出现了很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尽管外公外婆对我很好,不愁吃穿,可我仍感觉很孤独。每当我独自一人坐在冷清的屋子时,我就特别思念我的父母。”略阳读初一的彤彤一脸伤感地告诉记者。
华县金惠乡汤坊村9岁的小豪,父母在沿海打工,两年没有回来过春节,当听说今年又回不来,小豪生气地把电话摔了,从此沉默不语。
问题三:
自卑,孩子性格偏执
在略阳县鱼洞子乡的中心小学查看了几个班的花名册和考试成绩登记表,“留守儿童”辍学或半辍学率约为3%,37%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46%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4%成绩比较优秀。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则作业完成比较及时、认真;留守儿童则经常拖欠,甚至抄袭,有的干脆厌学不做。白水县一位中学老师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多数产生其中。我们在周至县一所中学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30%的就读职中和中专,多达50%的孩子中考后便走上社会。
勉县勉阳镇初二女生梅梅,父母在外,自己照顾自己,由于缺乏管教,她染上了很多不良行为。之所以如此,用她的话来讲就是,“没人疼、没人爱,只能破罐子破摔。”有研究表明,成长中的儿童有心思时,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就是父母。
陕西师范大学在泾阳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做了一个“你有心思向谁诉说”的问卷调查,结果27%的孩子选择向自己诉说,18%的认为无人可诉,他们认为没有或很少有可以信赖的人。
由此看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沟通,最容易导致心理不够健全、性格畸形,从而出现行为偏执。
“六位一体”呵护:
让留守儿童的笑容灿烂起来
“我们的学生宿舍里配备有空调、电话,贫困生还可以享受生活补助,有专门的老师每天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全校老师都是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家长把孩子放在学校是很放心的。”
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中心小学总务主任杨发明看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学习辅导上,孩子的品行习惯养成、亲情关爱、人身安全保障等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推行代理家长制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学校教师、机关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爱心呵护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阳阳(化名)是池河镇中心小学的一名留守儿童,爸爸在打工中出意外事故死亡,妈妈外出打工又失去联系,家庭的变故让她变得孤僻、自卑。辅导老师钟泽娥当上她的“代理家长”后,教她学习舞蹈、给她辅导功课、带她游玩、购物,阳阳慢慢打开了心扉,开始变得阳光、自信,因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文艺特长表现突出被推荐为全县“自强儿童”。
代理家长的亲情关爱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自卑、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得到了释怀。据了解,目前石泉县共有代理家长3000名,几乎每一个有困难的留守儿童都有代理家长的结对管护。
近几年来,石泉县通过力抓三大中心(留守儿童成长中心、校外活动中心、托管中心)和四支队伍(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队伍、代理家长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教育管护专家队伍)建设,探索完善“六位一体”(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社会参与、家庭尽责、儿童为本)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模式,其经验先后在全省、全国推广,还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专家点评
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留守儿童”管护长效机制
□ 王军
儿童本来就应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身边,把他们从小就留在农村由他人代管,这是一件很残酷的现实。但这并不是农民工自己愿意看到的,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他们也很无奈。谁来拯救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有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的社会中,一切矛盾和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不合理的制度中找到原因和答案,而制度的变革和完善也最终会使矛盾和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留守儿童的产生,表面上看是农民工无力支付子女在城市生活的各种成本而把孩子留在农村,其实,大都市歧视的目光、高门槛和不公平的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才是真正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也绝不是单纯的儿童教育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而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反映。如果不把它当成社会问题,我们的政策和制度就会出现盲点,势必产生“头疼医头,脚疼治脚”的现象。更让人忧心的是,伴随着农民工二代的出现,“留守儿童”问题有可能出现“代际更替”的“固化”趋势。
政府的最大资源就是有制定制度的优势,建立起“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把“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工程,保证孩子在农村能够“守得住”,异地流动能够“流得出”;二是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让孩子尽可能幸福地生活在父母身边;三是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石泉县既不是资源大县,也不是经济强县,但是他们能够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做好“留守儿童”管护工作,这不是创新,而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心为民。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推广
(作者系陕西省委农工办综合调研处处长)
记者手记
“农村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决不能片面追求经济而忽视,财政再难也要投入。三留守人员关爱管护工作虽不直接产生GDP,但综合效益却是非常明显。”就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给记者如此算账,“与其出现问题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弥补,不如做实工作从源头上解决。再者,留守问题解决了,表面看政府花钱了,但是我县外出人员可以挣到约5.5亿元,从这点看,我们怎么花钱都值当。”
留守人员家庭创业增收有7000万元;务工人员增收近6亿,社会治安满意率高达94.39%,连续5年保持和巩固了信访“三无”县成果……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农村留守管护机制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社会效果。
童年是美好的,理应充满无忧的阳光。哪怕是一缕冬日的阳光,但愿,也能够给他们些许的温暖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