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学珍
据报道,去年9月开始,上海市所有小学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北京市、浙江省等地也开始积极尝试“零起点”教育。但实际上,据一些小学介绍,完全纯“零起点”入学的孩子并不多。十几年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语,让不少家长心动、焦虑、更让他们付出行动。于是,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奔波于各种兴趣班、课外班之间,自由玩耍的时间被剥夺了不少。
人生真的有起跑线吗?如果有,是幼儿园、是胎教,还是推及到遗传基因?孩子要如何起跑,才能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最近,中国教育报在微信公众平台就“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话题展开了调查,两天内有3000余名家长参与。
其中,有19%的家长认同“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29.2%的家长比较认同,51.8%的家长不认同。对于“起跑线”的界定,家长们也有不同的看法。23.6%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就是“起跑线”,6.2%的家长则把它推迟到了孩子入园,13.2%的家长认为是小学入学,17.5%的家长认为是中学以后,39.5%的家长认为人生没有“起跑线”。
在“您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怎么理解的”这个问题上,4.7%的家长认为人生是一场竞争,孩子从小在各方面就应该比别的孩子发展得好;3.4%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小就要注重学习各种知识、发展智力,早识字、早会算术,才能不落后;91.9%的人认为父母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注意教育,但不是把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调查中发现,不少父母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您希望孩子在班级中的名次”这个问题,2.2%的家长希望孩子考第1名,9.3%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前3名,希望孩子在前10名的家长占36.5%,43.1%的家长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位于中等以上,几乎占到一半。
在采访中,家长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今年读初一,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区级示范校读书,年级排名在前20名左右。即便如此,她也不敢放松。“男孩子贪玩,自觉性差一些,每天得督促。在完成作业之外,我经常提醒他多读点课外书,尤其是名著;也买了一些辅导书,让他做点题。我们还是希望他能在高中的时候上一所市级示范校,那样在高考中会更有把握。所以,对他的要求是,成绩在班里中等以上。其实,对多数家长来说,如果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比较放松,在小学阶段相对宽松,那么到了初中就不敢再懈怠了,起跑是必需的,孩子在年级中至少要处于中等位置,最好是进入‘第一方阵’,否则,日后追赶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培养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人生跑道的终点目标是什么?”对此,8.3%的家长认为是有地位,出人头地;2.9%的家长认为能赚钱,比身边大部分人有钱;88.8%家长认为是做幸福的普通人。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父母希望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那么,孩子就要有能力获得幸福、感知幸福。从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看,一个幸福的人必须具有以下重要的能力或品质: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体察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抗拒挫折的能力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也叫“情绪智力”或“社会情绪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家长方女士是一位高中老师,女儿刚刚8个月,她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在读幼儿园时就学拼音、背诗、学绘画、上兴趣班,甚至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在她看来,人生确实有起跑线,但不是尽量早地学习知识,而是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关注和培养的“情绪智力”。让孩子从小学会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情绪,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自己该怎样做,学会与人相处,和身边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孩子具备了这些能力,学习知识将不成问题,而且,也更容易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良好的亲子互动是最好的早教
如果人生有“起跑线”,那么孩子的“起跑线”应该如何设定,是学知识还是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答案当然是后者,而且,家长越早入手越好。
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认为,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乐,是由“情绪智力”而不是智商决定的。她表示:“神经教育学、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发现,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但儿童发展不等于儿童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学的课程,而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的。”
韦钰认为,婴儿一出生就进入了脑建构、感知和情感建构的关键期,绝不只需要物质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乐、爱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良的好社会氛围,以支持脑的发育,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础。其中,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宁静和整洁的环境,教养者和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比如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教养者能参与和支持幼儿发起的有意向的行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孩子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不断建构自己的大脑,这些都是他们以后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的直接教养者最好是父母,他们应该在与孩子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和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为幼儿提供成长和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
“80后”妈妈岳婷在这方面受益匪浅,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多陪伴孩子、把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作为“起跑线”,比让孩子学知识对其更有益。她告诉记者:“最初我也是和许多父母一样希望女儿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别落在其他的孩子后面,从女儿上幼儿园就开始就给她报了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每天都跟赶场似的,结果是孩子累我们也累,而效果也不尽人意,女儿的脾气还越来越大,一家人总是不愉快。这时我才醒悟,于是我停掉了孩子所有的兴趣班,我和先生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女儿游戏、讲故事、户外活动,全家人享受亲情与快乐,孩子的性格也渐渐有了好转。如今,女儿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虽然她入学前并没有特意学习算术、认字,但成绩依然很好。”
“我的体会是,在孩子上学前,家长要做的,就是教孩子学会语言表达,掌握与年龄相匹配的基本生活能力,通过接触社会和自然获得更多的感性体验;给孩子陪伴、爱和规则,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这是最好的人生‘起跑线’。” 岳婷说。